刘昌宇
“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不仅专于文学创作,亦致力于古代文物研究,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的独特研究之路。新近出版的《沈从文讲中式美学》,内容涵盖了他关于中国古衣、古物、古器、古艺的研究和思考。鲜活的文字与60余幅中国名画相得益彰,让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迷人风采。
本书将沈从文眼中的中式美学,分为衣之美、闲之美、礼之美、雅之美、日常之美、工艺之美、匠心之美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打开书卷,跃入眼帘的不仅是书画、玉石、古镜、古瓷、服饰、车马等器物之美,更是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以及彼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俗民情。比如,书中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历史上的妲己,真正的装扮是什么样的?古人手戴金银环,是代表身怀有孕吗?短袖是怎么来的?甚至,作者还饶有兴致地以“年代秀”的方式介绍了历代服饰的流行款和流行色,颇具新意。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生活情趣的演变,还可以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窥见时代的变迁。比如,沈从文发现,唐朝画家阎立本在潜心作画之余,还是位创意无限的“服装设计师”;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对新式服饰的渴望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般强烈,而普遍喜欢“复古装”;中国陶瓷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除了具体而细密的分工合作生产方式,更得益于聪敏伟大的陶瓷工人对传统技术和经验的尊重。
透过斑驳的历史镜像,面对一件件凝固了时光的古老物件,沈从文感慨:“器物之上,常见匠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飘逸的书画、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华美的漆器、潇洒的服饰……它们静默无言,却又散发出丝丝柔情,让人亲近,又使人平静。正如沈从文所说:“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续,不仅连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时间的沉淀,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毫无疑问,这些物件所传递出的风物之醇、民俗之美,值得沉下心来细细品味。
“……从民族遗产学习,不断改进生产的技术,又勇于作种种新的试验,方能在历史发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辉的新成就。”沈从文的这句提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