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乃康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不仅体现在个人需求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对社会所承担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上。志愿服务精神是新形势下时代精神的集中凝聚,志愿服务活动是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大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积极为人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对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结
志愿精神是基于人类的道德和良知,以自愿和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体现这种精神的志愿者行动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志愿服务的千百万志愿者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对志愿精神本质曾作如下阐述:“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精神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界限,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所广泛认同,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儒、墨、道、佛思想中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家国融通、善济天下的仁爱伦理等,蕴涵着丰富的志愿理念。当代志愿精神是传统美德、人类文明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既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光大,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新时期的体现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载体
志愿服务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精神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全契合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愿服务精神,并积极促进这种精神的培育与发扬,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构建。
“团结互助”是志愿行为发生的立足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因此,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独有的实践性和大众性特质。
志愿服务搭建了道德实践社会化的平台。它把个体的为善愿望变成群体的为善行为,显示出群体服务的优越性,发挥出组织的优势。一方面,这种活动平台,畅通了为人民服务的途径,在为善群体和需要服务的群体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传递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把自发的为善行为上升为自觉的为善行为。正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使社会大众“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语)。
志愿服务夯实了核心价值大众化的基石。“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列宁语)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最大限度的群众参与,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为最广大群众所掌握、所接受。志愿服务以其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属性,充分激发社会大众道德实践参与热情,使人们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对于“崇高”的感悟和体验。
志愿服务体现了社会民主平等和谐的协作本质。志愿服务作为善的精神,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善行不论事大事小。“凡人善举”深得百姓喜爱,可敬、可亲、可学,也正因此才使爱心活动在广大群众中充满感召力,使道德追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区域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的实际呈现
区域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区域环境、社会和谐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政府公信力、社会感召力、特色文化的凝聚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志愿服务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内涵,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的内在凝聚力。
志愿服务呈现了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区域软实力的要义在于强调人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当前乃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区域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核心竞争力、产品核心竞争力和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这些都与人的素质、人与发展密切相关。
志愿服务呈现了区域的政府服务力。政府制度及其创造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供应公共产品。志愿服务也是政府服务力的延伸和拓展。由于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广泛动员和吸纳社会资源,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因此在诸多领域和事件中,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发挥出巨大作用和功效。
志愿服务呈现了区域的文化凝聚力。一个区域要把社会资源和力量凝练起来,都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区域精神、区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志愿服务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使志愿者在做好事、献爱心过程中找到自己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契合点,达到价值最大化。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凝聚力。
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
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便捷,适应了目前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志愿服务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新进程。当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困难群体或特殊群体需要社会提供多方面的生活保障和发展保障,志愿服务行动就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志愿服务行动一直把困难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社区和乡村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助老助残等服务活动,在消除贫困、促进就业、改善教育状况、提供医疗服务和实施法律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志愿服务创造了社会结构的新因素。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形成的大量社会团体正在成为社会组织发育的新形式,正是这些众多的专业服务组织和民间互助团体,以横向分布和联系的网络结构,把社会上、社区内分散的个人汇聚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社会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组织结构和机制,它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
志愿服务增添了社会和谐的新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对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加以合理有序的规范和协调。志愿者作为社会文明的行动者,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及发展性工作,协助解决并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功能。并且,由于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便于反映各社区、各阶层诉求,促进社会服务的改善。志愿者提供的各种扶贫帮困、社会救助、青少年教育、群众文化、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等服务,覆盖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各个方面。南通市崇川区志愿者协会,下设法律、社区矫正、文学艺术、教育、医疗卫生、职工维权、环保等16个志愿服务总队及各街道志愿者协会分会。协会志愿者不仅提供规范、专业的志愿服务,而且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力军,其志愿服务项目常常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矛盾调解、社会困难群体的帮扶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