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涛
在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有一个福祉渔网编织厂远近闻名。正如其名,编织厂为周边乡邻编织着致富梦,成为他们的福祉。
夏日傍晚,一走进编织厂,厂房边的音响设备里传来一曲《幸福的歌儿》。伴着欢快的歌声,30余位村民聊着天、哼着曲,渔网间一双双拿着工具的手娴熟地上下穿梭。
“我家有3个孩子,都在上学,公公生病,家里一度陷入贫困。”洪莉是厂里公认的织网“大拿”,向记者介绍着,手里的活一刻不停。“现在送孩子上学后就来厂里工作,一天织10多条网,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不成问题。”
洪莉来厂里工作不到一年,家里就脱了贫。帮扶洪莉的过程,在市编办驻宋营村第一书记敖青春看来,很欣慰,也很自豪。
去年上半年办厂之初,由于工艺不熟,乡亲们一天也就挣20多元,敖青春为此没少发愁。“好在勤劳的乡亲们一直坚守着。织好的渔网,周口、商丘有两家公司直接来收,现在在这里,年轻人每个月轻轻松松能挣2000元,年纪大的每月也能挣1500元以上。”敖青春介绍道。
一年多来,“巧手带动、政府激励、金融扶持”模式有效推动渔网编织产业,王店乡依托福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在全乡走村入户传授编织技术,并免费提供编织钢架给村民。村民闲时在工厂织,忙时在家织,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
“活轻便,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也能轻松上手,计件月结,工作时间和场地都没有限制,可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活了。”66岁的孙开英兴奋地说,自从编织渔网以来,她心情一天比一天好,哪天不跟姐妹们聊聊“编了多少网”,就感觉少了些什么。
“群众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我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敖青春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还建立有3个扶贫车间,涉及渔网编织业与木材业,辐射周边多个乡村,带动26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100余名,一张张亮丽的产业名片正在淮滨遍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