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爽
媒体时代,“名人语录”层出不穷,当那些内容积极、富含哲理的文字被戴上大作家莫言的帽子后,传得愈发深远,显得更加可信。莫言也多次为此发声:“很多文章的金句是我写不出来的,这些作者不要长期隐姓埋名,他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孩子领回去。”
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时下的社会环境已经被“名人效应”包裹着。无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奥斯卡影帝,都有着极大的名人光环;无论是两弹元勋的伟人,还是炙手可热的小鲜肉,一旦附上这些大标签,那些杜撰出的语录也好,造谣的八卦消息也好,不明真相的网民都会去关注、支持。
还有一些网络写手,自以为才华出众,奈何名气不足,这时鲁迅先生就成了出名的最佳镀金器,这些人在写文拽理时,往往要扣上鲁迅的大名,可信指数立即飙升。最无奈的是鲁迅本人已经无法亲口说出“我没说过这样的话”了。
英雄、科学家、明星这些公众人物当属名人之列,但人们的追捧意向却差之千里。“躬身为国无人知,戏子家事天下言”。人们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知之甚少,却对明星黄晓明、杨颖的婚礼八卦津津乐道;从谈论“李晨求婚成功”到“鹿晗恋情曝光”,却对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149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所知甚少。可笑!可叹!浮躁喧嚣的时代,人们关注的名人大多是那些绯闻和丑闻不断发酵的明星,这类人制造的名人效应会更火。盲目跟风,过度热炒,早已迷乱了很多人的双眼,究其原因,无外乎依附于赚眼球的事件,有高枝可炫耀,有热门可围观。
当下,人们不应该只关注到名人的影响力,应该丰富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要知道“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只有自己精神高度的提升,才会看淡“名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