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战略,把生态优势作为信阳最突出的优势,把发展经济决不能破坏环境作为底线,坚持谁破坏生态谁就是自毁前程的罪人,打响了“蓝天保卫战”。
突出生态立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唤回蓝天、期盼白云、呼吸新鲜空气,是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渴望,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自觉的共识、使命和责任。面对困难和重重压力,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精心谋划,科学部署,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议程,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启动了蓝天保卫战。
自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以来,我市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和PM10治理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信阳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分管市长任指挥长的控车、控尘、控排专班,不断加强对全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带头深入市中心城区开展督导,市四大家领导全员参与、分管市长率先垂范,形成了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格局,建立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包辖区环保工作制度。
同时,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并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列为专项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常务会议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常设议题,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难点和问题;市人大、市政协专门就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开展检查和调研。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了《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细则》等重要文件,对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环保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范和严格要求。
坚持科学防治
突出重点领域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民生等密切相关。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市打出一套强力“组合拳”。一系列治理举措精准发力,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的高压态势,打造出治理大气污染的“铁齿铜牙”。
在人们的印象里,建筑工地应该是漫天灰尘、污染严重,近日记者走访不少建筑工地却看到所有进出工地的车辆都必须经过全方位的“沐浴”,降尘雾炮不间断喷淋,工地出入口清扫得一尘不染。主要得益于我市对在建房屋建筑、市政、拆迁、水利、道路工地全面实施规模以上建筑工地“三员”管理,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备;并对全市所有渣土车辆进行密闭改装,安装卫星定位进行动态监管;筹集资金建设四个入城车辆冲洗站,对入市车辆进行冲洗,减少大型车辆行驶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污染防治刷新了城市的“颜值”,街道干净了,城市也变美了,这主要得益于每周组织开展的全城清洁行动,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实现机械化洒水清扫。对全市21条绕城区国省干线公路,每日实施2次机械化清扫。
过去一年,全市共排查散煤销售点358处,已全部按照“无设施、无设备、无原料”的“三无”标准予以关闭取缔或改建为洁净型煤配送网点;排查出的708台燃煤散烧设备也已全部拆改取缔;全市已建成4个洁净型煤生产仓储供应中心和158个洁净型煤配送销售网点,对配送网点销售的洁净型煤每月开展质量抽检,抽检网点不低于全市配送网点总数的10%,确保生产销售的洁净型煤符合标准。
强化城市之“肺”
综合治理“车油路”
阳春四月,蓝天白云下,我市一片葱翠,放眼望去心旷神怡。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农田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2017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 1034.85 万亩,有林地面积 887.28 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 388.65 万亩。全市9个县区全部建成“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展植树造林和黄土裸露绿化工作,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46%,建成区绿地率达36.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4平方米。
同呼吸,共命运,对于空气大家都很“较真”。去年一年,我市主动出击,在中心城区完成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安装,严格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设立市级、县级财政专项资金,激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18年以来,全市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15辆,新增新能源环卫车64辆,已建成充电站2座,分散式充电桩55个,在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座、充电桩500个。投资5600万元在市中心城区建设10套固定式和2台移动式遥感监测设备,在5个地方布点监控,另在8个县各建设1套固定式和1台移动式遥感监测设备进行监控。
“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心情就会特别舒畅。”“天好,水好,景好,信阳就像个庞大的森林公园。”每当“信阳蓝”出现,不仅照片刷爆朋友圈,也引来市民啧啧赞叹。但“蓝天常在”非一日之功,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尽管未来,我们还要迎接一个个艰巨的挑战,我们相信,有科学的治污方法,有持之以恒抓大气污染治理的韧劲,蓝天白云,必将成为我市最鲜明的底色,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幸福感。
本报记者 韩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