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山
雨中·访茶人
4月21日,小雨,黑龙潭的山间树梢被云雾像轻纱幔带一样萦绕着,若隐若现,让人不忍呼吸,怕惊扰了这宛如仙境的美景。
穿行在仙境间,来到信阳著名茶人周祖宏家里。
这是一位和信阳毛尖打了51年交道的茶人,17岁开始炒茶,坚守了大半辈子,将一项技艺练到极致,目前是国家级非遗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传承人。一间屋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荣誉和证书,书写了这位爱茶人执着而光辉的一生。
边喝茶边听周老聊起制茶心得,“炒了几十年茶,我总结了四句话,杀青要到位,赶条要均匀,理条靠手感,火候是关键……”
以茶为生,与茶共生的家族里,周老是第四代传人,他的两个女儿女婿也都承担起第五代传人的责任,连第六代的小茶人现在都耳濡目染,对来访者们说“我姥爷炒的茶可好喝啦”。
只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匠心,才能将一项手工技艺做到登峰造极。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技艺和精神,是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传承,让我们一起来守护。
茶人·茶德
寻茶路上,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信阳的茶人。
黑龙潭的华总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工作室里悬挂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唐代诗人元稹的宝塔诗《茶》,茶圣陆羽的画像,还有工工整整抄写在本子上的《茶经》,细微之处显示了主人的内涵和对茶的挚爱。
华总拿出一款白茶,是2017年用信阳当地笨茶亲自手作的。打开密封袋,香气扑鼻,与福鼎白茶的清香相比,这种香气更加浓郁,汤色透亮,滋味醇厚甘甜,唇齿间有丝丝蜜糖的感觉。
信阳自古以来就是绿茶的主要产区,以前也有人尝试过用信阳品种做其他茶类,但终究不如绿茶工艺成熟,适制性也差一些。
华总说试制白茶是受了儿子的启发。华总出身书香门第,书法有很高的造诣,非常爱茶。那种热爱是刻在心里写在脸上的,他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祖宏为师,深入研究制茶技艺,并让儿子考入漳州茶学院,系统学习茶知识和技能,儿子毕业后去了上海一家大型茶企。华总的想法是让儿子在茶行业里多见识多历练,将来回到家乡把信阳茶发扬光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科班出身的华少果然没有辜负期望,思维活跃,想法独特,和父亲一起尝试开发信阳茶的多面性。信阳白茶,信阳红茶,技艺日渐成熟。
爱茶至深的华总,有才而低调,谦虚而内敛,踏实而奋进,代表了信阳茶区很大一部分茶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凭着热爱和责任做到极致。
信阳好茶,一定是这些有茶德的茶人们,良心之作,匠心之作。
博物馆·茶缘
27日信阳博物馆有个唐代茶器展,我们去的时候正在布展。当地朋友得知我们感兴趣,就给了个看首展“恩典”。
惊喜万分。有唐代茶碾,迷你风炉和釜,凤首执壶,博山盖铜樽……精美绝伦。
信阳地处秦岭淮河一线,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处。信阳博物馆里馆藏丰富,呈现了独特的豫风楚韵。
如果在信阳建个茶空间,复刻这些器物,时时触摸,时时相伴;想象着遥远年代的匠人们,夜晚在星空下静静地琢磨这些器物怎么设计怎么打磨,怎样的巧思怎样的巧手,让它们如此美妙;手捧一盏茶,定会泪流满面……
茶园·茶桌
对于初学茶者,最难理解的就是工艺部分,杀青?揉捻?干燥?睁着茫然的双眼,不懂限制了想象力。
信阳寻茶,参观了大型的机械加工厂,也观看了手工做茶的每道工序,上原产地茶山茶园看茶树生长的状态,亲手采摘鲜叶,去茶叶市场看原料交易,听炒茶高手讲经验心得……学员们在课堂上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这一路上逐渐得到解决。
茶桌+茶园,课堂+课外,这才是学茶的正确方式。
茶路·美食
信阳寻茶有个意外惊喜——美食遍地。几天下来,除了期待上茶山,就是期待每顿的餐,早餐都不放过,只恨自己只有一个胃,恨一日只有三餐。
早餐的热干面,午餐的农家饭,晚上还有当地小吃宵夜,好吃的数不过来。每次一上桌,都忘乎所以,减肥哇……回去再说吧。拍照……忘了,想起来时,已是风卷残云。
信阳菜好吃,大概因为食材好、食材多。新鲜的鱼虾肉菜经当地人的巧手烹制,自然是美味无穷。南湾鱼,焖罐肉,焖土鸡,各种炖菜,让人流连忘返。
信阳美食多,美女也多,一路望去,肥胖的也不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吃的再多再好,一杯信阳毛尖就可解腻降脂。
来吧,吃货们,信阳菜,信阳茶,美味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