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席本刚
嘉宾简介:席本刚,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自1985年起,担任车云山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卸任,专侍茶园。33年间,带领村民荒山变茶山,贫困变富足。
核心提示
人间四月天,怎不话毛尖?在信阳毛尖的诸多名山头中,车云山是个独特的存在。追溯信阳毛尖的历史渊源,首推车云山;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茶乡变迁,当看车云山;探访今日信阳茶农的希冀,当问车云山。4月8日,在车云山村党支部书记潘志远的引荐下,老支书席本刚做客“晚报会客厅”,讲述“贡茶之乡”的由来,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车云山的“三变”与“三无”。
“贡茶之乡”依名山
“车云山海拔高云雾多,茶叶自成特点,芽壮、叶厚、香高、味浓,这些连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能讲上几句。”说起“贡茶之乡”车云山茶的历史,年过六旬的老支书席本刚兴致十足,声量足、精神足、底气足。
唐朝时,车云山茶成为贡品,据说,武则天患病久治不愈,用车云山茶做药引子,药到病除,遂命地方官府建千佛塔,保茶乡一方平安;1915年,车云山茶代表信阳毛尖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1956年,车云山茶叶丰收,茶农不忘党恩,炒制2斤茶叶送给毛主席,后收到毛主席命中央办公厅寄来的回信和茶钱;1990年,信阳毛尖遴选车云山茶出征全国绿茶评比,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一桩桩一件件讲来,席本刚如数家珍。
因茶而生有“三变”
4月是车云山村最热闹的时候,席本刚说:“这样的热闹都是茶叶带来的,平日里仅600多人的村子,此时有5000多人,除了村民,其余的全是采茶工和买茶的游客。”
“茶叶是宝,改变了村子的面貌,改变了村里人的命运。”席本刚说,这些年,车云山村有“三变”,民变富了,村变美了,心变齐了。40年间,车云山村荒山变茶山,茶园面积由700亩增加到3500亩,此外,还租种着临近湖北省的1500亩茶山;40年间,车云山村茶农富了,从原来家家缺油少盐,到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158户的村子,有160多辆小汽车;40年间,车云山村人心齐了,不管是除草、铲雪,还是打井、修路,村里大事小情,一人喊,众人应,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村民画起同心圆。
以茶为本谋“三无”
清明谷雨之间,登顶车云山,极目望去,茶山苍翠,复建的千佛塔立于茶山之巅,由远及近,采茶工如繁星点点。蜿蜒的山路上,不时有挂着各地牌照的汽车驶过,游茶山、品毛尖,无一例外。这是4月茶乡独有的景象。
“现在日子过好了,大家也敢有更多想法了。”席本刚说,立足茶园,以茶为本,现在村民心里惦记的有“三无”:茶山绿色无边;茶叶“钱途”无量;茶旅风光无限,“过去天天盼着把日子过好,现在啊,人人盼着把日子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