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信阳达人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茶农伍绪银:不忘初心制好茶


本报记者 周 涛 杨长喜 文/图

在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是“知名茶区”,而清塘村的伍绪银是当地的“知名茶人”。

春日茶乡,天空明朗通透,山上的茶园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翠绿。来到伍绪银家中,他正与妻子李果霞装起昨夜赶制的一批成品茶。“我的茶山芽叶瘦小,口感浓重,回甘强烈……”说着,伍绪银便为记者泡上一杯茶。

伍绪银今年41岁,虽出生于茶农世家,但真正进入“茶圈”却是2010年。那一年,他发现自家茶山虽比乡邻面积大,但收入比别人少。“卖茶的人必须得会炒好茶。”一位老茶人留下的话深深刻在伍绪银的脑海中。

两年时间,伍绪银每天都以买茶为由到各个茶厂转悠,从杀青、揉捻到烘焙,制茶的每个流程都不落下。2012年,他向父亲立下“军令状”:我一定能炒好茶。

据伍绪银回忆,有一次,他不为卖茶,专门带着8斤炒好的茶叶到市场上与其他人的茶叶对比,回到家一称却少了4两。“那4两是被茶老板一杯杯抓着泡着喝了,走到哪,人家都说我炒得好。”伍绪银告诉记者,那一次他没有卖茶,但从此他的名声就大了起来。

伍绪银向记者透露了他炒茶的秘诀,那就是更重视杀青这个环节。“杀青我会在滚筒后面加一个风道,经过那里的茶叶马上就变凉。杀青做得好,成品色彩就更均匀。”伍绪银笑着告诉记者,炒茶其实学问很大,还要学着感受外界天气和温度变化。

如今伍绪银与李果霞夫妻二人已是方圆数十里出了名的炒茶高手,许多人专程找他们炒茶。茶叶开采以来,二人每天至少要炒制40斤成品茶,而大多数是为乡亲们炒制的,他们只收取少量加工费。因为伍绪银心里有杆秤:一端是利,一端是义;一端是自己,一端是乡亲;一端是眼下,一端是未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