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 化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窟窿碑


周明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时候,常去舅舅家,去来必须经过一条港沟,港沟上架有一块一尺多宽的古棺材板,算是桥。桥的上游2里处有块荒滩。荒滩成了两乡镇四个村的分界。荒滩东南是观堂乡陈棚村竹洼村民组;荒滩西南是观堂乡杨庙村秦庄村民组;荒滩的东北是往流镇六里村郎庄村民组;荒滩西北是往流镇梁庄村朱庄村民组(原来统属往流镇管辖,1988划分两个乡)。有关“窟窿碑”的传说就与这个荒滩有关。

荒滩上原有一方石碑,高约2米,宽约1.5米,厚约0.5米。碑文斑驳,但“皇清永固”四字清晰可辨。奇特的是石碑的正中间有一个碗口大小、圆球形的窟窿。当地人都叫它窟窿碑,外地人把它作为标志性地名。

窟窿碑是怎么形成的呢?相传明朝以前,它还是一方完整无缺的石碑,就竖立在这荒滩上。清乾隆年间,有个云游四方的道士名叫弘玄,有天云游到朱皋集。夜里,弘玄似睡非睡之时,他的祖师爷来到床前,朗声说道:“弘玄,朱皋集往南五里,有片金桂园,金桂园再往南2里,过了九步三道沟,有一荒滩,荒滩上有宗石碑,石碑看似平常,但有一宝暗藏。此宝可是价值连城啊!”说罢,祖师爷飘然而去。

天机不可泄露,弘玄决定按照梦中祖师爷指点的路线,前去寻宝。第二天,弘玄一路询问到此,筋疲力尽地靠在石碑上休息,无意间看到这块看似普通的石碑却有奇异之处。于是仔细察看,发现石碑正中有块碗口大小的圆圈,虽然纹路不十分清晰,但他断定这石碑中圆形的东西就是祖师爷说的价值连城的“宝”。

弘玄喜出望外,悄无声息地准备好锤子、钢錾,趁夜深人静之时来到石碑前(钻石夜里发光),用铁锤、钢錾小心翼翼地沿着“石胆”一面的纹路轻轻地剥凿。这时,一位樵夫经过,他看见一个道士在敲凿石碑问道:“你凿这石碑弄啥家什?”弘玄看了看卖柴禾的是一位憨厚朴实的樵夫,就实话实说:“唉,你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这石碑中的东西是石胆,是一块价值连城的钻石啊!”

天蒙蒙亮,弘玄已把“石胆”从石碑中连凿带扣弄了出来,捧在手上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只见这石头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樵夫也是一个精明之人,听说那块石头是块宝物,便对弘玄说:“常言说‘见面分一半’,你得把钻石分给我一半!”弘玄说:“这玩意儿砸开就不值钱了,我咋分给你一半?”眼看着天就要大亮,弘玄不想再与樵夫纠缠下去,就施了法术:用手摸摸石胆,然后在那樵夫眼上抹了一下,樵夫睁开眼看到石碑前的碎石都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子”。一转眼,道士不见了。

樵夫喜不自胜,把柴禾扔在一边,脱掉长大褂摊在地上捡拾“金子”。可哪里还有金子?只有道士凿下来的石碴子。樵夫伸手摸摸石碑上的窟窿无限懊悔。

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石碑叫窟窿碑,来往的路人和客商走到这里都好奇地伸手摸摸石碑上的窟窿,天长日久,石窟窿被摸得越发光滑圆润。

窟窿碑的神奇越传越远,越传版本越多。1966年,时逢天气大旱,陈棚村陈棚生产队在西港边临时挖了一眼吃水井,一时苦于找不到垫脚石,队长黄业儒组织社员把废弃多年的窟窿碑抬去当作垫脚石。后来,临时开挖的水井被长流不息的港水淹没,窟窿碑也被淤泥越埋越深,无从挖起,但作为标志性地名的“窟窿碑”却镌刻在人们心里,至今还在流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