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 区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手工粉条编织致富梦


本报记者 张方志

寒冬时节,在古老的息县大地上,手工生产红薯粉条开始进入一年中的兴盛期。走进该县的白土店乡,你会发现到处都有手工红薯粉条的影子。秋收冬藏,在大多数农人选择在冬天里歇一歇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却还在辛勤劳作,用手工红薯粉条编织着致富的梦想。

“梆……梆……梆。”昨日,在息县白土店乡曹围孜村村民曹希正的家里,一场手工生产红薯粉条的劳作正火热进行。曹希正站在一口大锅旁,挥动手中的木槌砸向放在腿上的铁瓢,然后铁瓢中的红薯粉团便顺着铁瓢下方的小圆孔冒出来,形成一根根细细的粉条钻入锅里的开水中。在曹希正的院子里,堆放着数十麻袋已经晾干的粉条,这些粉条都是他一锤一锤砸出来的。

曹希正今年57岁,从事手工红薯粉条生产近30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你看我用木槌砸瓢是不是感觉很简单?其实这中间需要技术的。”在砸完一盆近40公斤的红薯粉团后,曹希正停下来对记者说,“落槌的力度和瓢距离锅中水面的高度都要拿捏准确,不然做出的粉条就会粗细不均匀。”

曹希正坦言,用机器生产粉条效率更高,但是他们却一直还保留着纯手工生产红薯粉条的工艺。“手工粉条更劲道,而且对原料要求比较苛刻,手工红薯粉条所用的粉面不能掺假,必须是纯红薯粉。”曹希正说。正因为吃起来劲道,粉面纯,所以曹希正生产的手工红薯粉条市场价格也非常可观。“在我们当地,我的红薯粉条能卖到16元到20元每公斤,拉到信阳市内则能卖到24元每公斤。我每年生产6000斤左右的粉条,除去成本,可收入4万余元。”

除了自己生产红薯粉条外,曹希正还帮别人代加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带动了7个劳动力共同挣了钱。“从和粉面到出粉条,我们一般需要8个人,一斤粉面收一元钱,挣的钱我们8个人平分,这样一个冬天下来每人也能挣好几千元呢。”曹希正说。

如今,曹希正又出资建起了冷库,这样一来,手工生产红薯粉条再也不用受到天气的限制。“有了冷库后,我们就可以一年四季加工粉条,这样就能扩大生产规模,也能挣得更多。”曹希正憧憬着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