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文/图
“小叫吹子,俺孩吹了,命也长,身也强……”淮河流域至今流传的童谣中,“小叫吹”便是“泥叫吹”,有500多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滨县三空桥乡有位郑保民,作为这一民间工艺第五代传承人,他一生只为捏制、爱护“泥叫吹”;信阳师范学院有位纪华林,他创作了一支荣获多项大奖的舞蹈,也叫“泥叫吹”。
近日,一部微电影——《泥叫吹》问世,传统和光影把这一切联系在了一起。
时下的年轻人,大多追求时尚,对于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泥叫吹”也因此后继乏人。“何不把‘泥叫吹’以舞蹈形式展现出来,运用舞台传承下去?”自幼酷爱传统文化的纪华林一直视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于是,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纪华林一有空就带着学生到郑保民家,仔细观察他创作时的一举一动,看每一件“泥叫吹”的造型,揣摩其中的情趣。
2013年,舞蹈终于创作完成,十余名学生分别扮演老艺人、老奶奶、小姑娘以及老艺人捏出来的十二生肖。经过修改、排练、参演,舞蹈先后获得“洛神奖”二等奖,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
此后,师生们还帮郑保民做起了销售。在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的文化市集活动中,他们对“泥叫吹”成品进行了简易包装,有的在网上销售,有的卖给喜欢传统工艺的学生。如今,学校的“众创空间”里还展放着许多品种的文创产品,有反映十二生肖、古典人物为主题的“泥叫吹”,有泥烧出来的耳环首饰,还有标注“泥叫吹”传统文化的布包……
宣传传统“泥叫吹”的效果好了,但师生们并不满足。2018年初,纪华林和学生们再次前往郑保民家中,这次是为了拍摄一部微电影。几个月时间,他们放弃假期时间,在郑保民家中与他同吃同住。为了一个好画面,师生们一遍遍练,一遍遍拍。梦洒淮河,情趣悠悠,脉脉温情,古稀守爱……12月初,这部讲述老艺人从捏泥人到爱护泥人,再到守望“泥叫吹”的微电影终于问世,将“泥叫吹”以人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在全省舞蹈界、文艺界,都可谓开了先河。
“有艺术创新,有文化担当”“12名参演学生动作神似十二生肖,有特色”……近日,在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泥叫吹”研讨会上,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金秋、北京舞蹈学院图书馆馆长何群、原中国歌舞团团长刘江等众多文艺界专家教授都对“泥叫吹”舞蹈给予高度评价。
一门老手艺,一支舞蹈,一部微电影;一位老工匠,一名“潮老师”,一群大学生。有着传承“泥叫吹”的共同梦想,如今,他们正用新时代的新方式,痴情演绎着民间艺术的美妙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