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 题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我与残疾儿童的情结


李培模

作者系原信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对残疾儿童特殊教育有独特的情怀与担当,为我市特殊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1996年,罗山县被国家教委、民政部、中残联授予“特殊教育先进县”称号。今天,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把他的“情结”分享给读者,旨在希望全社会共同关爱残疾儿童,关心残疾儿童的成长与教育。

人生眨眼几十年过去了,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回忆在罗山县和信阳市教育系统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作为,为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做了一些有益工作,深感欣慰。

我于1984年4月任罗山县教育局副局长,1990年9月接任县教育局局长。当时罗山县基础教育在信阳地区走在前面,但是特殊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没有一所聋哑学校,残疾儿童特别是适龄聋哑儿童入学人数少。我在莽张乡天湖村和郑洼村走访时,就碰到有7个适龄聋哑儿童未入学。郑洼村一家农民有3个孩子都是聋哑儿童,老大、老二都到了入学年龄,没有学校上,父母很发愁。我在周党、子路和竹杆等几个人口大乡(镇)调查发现,适龄聋哑儿童在10人以上,全县摸底适龄残疾儿童近100人。我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结合罗山县实际,请示县委县政府兴建一所聋哑学校。1991年暑假,县政府投资8万元在城关镇东街小学院内建了12间教室和6间生活用房,办起了聋哑学校。当年秋天招收新生一个班13人,1992年又招一个班12人。1993年,我们多渠道筹措经费70万元,在县城西关黄金地带征地10亩,建设了一所全新的聋哑学校,后更名为“罗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这在原信阳地区九县可以算是独一无二的标准学校。同时,从1991年秋开始,先后在子路、周党和竹杆乡(镇)办起了特教班,以满足适龄残疾儿童就近上学的愿望。1992年2月,我了解到尤店乡罗塘村有一对双胞胎盲童史小二、史小三,家庭非常贫穷,只有三间瓦房,其父亲因病去世,大孩子患肝炎休病失学在家,一家4口人靠母亲干农活养家糊口。我随即到乡政府找到时任乡党委书记朱继学,商量解决史家实际困难。经过我的努力,乡、村免掉了史家3项收费和取消每年派遣“义务工日”,这样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我又从局里拿点经费帮助史家修缮房屋,安排罗塘村小学免收史小二哥哥的学杂费,让其返校学习。我抽调尤店乡中心小学骨干教师汪学英到郑州特殊师范学校进修盲文。汪老师半年培训结束回来后,专门送教到家辅导史小二、史小三的学习。从此,我便与史家兄弟结下了缘份,逢年过节,我都要带着衣服和食品去看望史小二、史小三,还动员县城学校给史家大人和小孩捐衣捐物。我如果一个月没去,史小二就问他妈妈:“李局长咋没来咱家呀?”1997年,我调动到信阳市教育局工作,每年都拿出200元请人转给史家,表达一点心意。史小二母亲每次见到我,都会拉着我的手说:“李局长是我家的恩人!”

我时刻把在校的残疾儿童安全保障和生活待遇放在心上。不管平时工作多忙,每半个月都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班检查一次,要求周末学生回家休息前,教师与来校接的人当面签字;夜晚睡觉,值日教师与学生同住一室,个别学生周日不能回家,学校要有人陪护,扎实管理环节,拉紧责任链。我经常夜晚驱车到农村特教班看望学生休息怎么样,夏天住室有无防蚊设备,冬天孩子冷不冷,争取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受到呵护。1994年12月,天气寒冷,一天下午,我到县特殊教育学校看到教师办公室没有烧煤取暖。校长汇报说,学校没钱买煤。当天晚上,我分别到县直3所学校筹款5000元,第二天转账到特殊教育学校,让师生度过寒冬。我每年利用“助残日”和校长一起动员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向残疾儿童献爱心,捐款捐物,积极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补助专项经费,用于解决特殊教育实际困难。由于我经常到校、到班和残疾儿童交流,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每见到我,孩子们就围拢过来竖起大拇指与我打招呼。1996年春,我到莽张乡中心小学看望二年级随班就读的聋哑儿童周强,上午放学后,他跟在我身后,不断用手语与我交流。我让他回学校,他也不肯,坚持和陪同的乡教育助理及校长把我送到公共汽车站。我坐上车后,周强才离开。有一次,我到子路乡凃堰小学看望刚入学的盲童李小明。他听到我的声音说:“李局长来了,收音机带来没有?”“对不起,忘记带过来,下周一定送给你。”我回答说。我第一次见到李小明时,他说他爱唱歌也爱听歌曲。我听了很高兴,为了鼓励小明好好学习,答应给他买一部小收音机,这次到学校,小明就问起买收音机的事。没过几天,我派人把收音机送到李小明同学手里,满足了他的小小心愿。

为了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县教育局有主管局长,教育股配备一名干部专管,乡镇教育管理站设兼职专干一人负责特教工作,级级有人抓,层层压实责任。我十分重视对特殊教师的培训,仅1991年至1993年就先后选派14名老师分别到武汉、郑州和信阳培训,有10名优秀初中毕业生考入郑州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学习。县教育局每年都利用暑假组织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平时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优秀教案”和“优质课”活动评选,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也很关心、关注特教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1992年,经县政府批准,县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对特殊教育优惠照顾的决定》文件,对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公、民办教师在晋级、评职称、表彰先进、转正、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并增加基本工资的15%作为特教津贴。例如尤店乡中心小学盲童教师汪学英、子路乡特教班班主任(兼课)杨家玉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省政府表彰,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

我一手抓残疾适龄入学儿童教育工作,一手抓青壮年残疾人的技术培训。在县乡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县18个乡(镇)成人教育学校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根据农时季节,不失时机地举办青壮年残疾人培训班,组织他们学文化、学法律、学技术。结合农村市场需求,主要培训莲籽栽种、烟叶种植、蔬菜大棚管理和养殖业技术;有的成人教育学校与乡办企业联合办班(学),培训机动车辆驾驶、维修和粮食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大多数残疾人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在农村、在街道生产经营自食其力,有的脱贫致富。例如,龙山乡刘台村残疾人刘海胜参加莲籽栽种技术培训后年收入近万元;龙山乡六里村残疾人杨广胜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而且掌握了一手好技术,回到村里带领村民靠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家致富,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人物。

罗山县残疾人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肯定、赞扬。1994年4月,国家残联在信阳市召开全国基层残疾人工作现场会,时任罗山县委书记李家贵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罗山残疾人入学与就业工作。中残联领导刘小成说:“罗山特教工作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成绩突出。”同年10月,河南省教委在罗山召开全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场会,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1996年,罗山县被国家教委、民政部、中残联授予“特殊教育先进县”称号。

1997年5月,我调任原信阳地区教育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基础教育工作。我到各县(市)学校调查研究发现,全区特殊教育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办学条件差,每个县虽然有特殊教育学校,真正符合标准的只有原信阳市聋哑学校和罗山特殊教育学校,能独门独院单独办学的有5个县(市),其他县附属在小学一、二个特教班。二是特殊教育师资缺乏,据统计,1997年,全地区有专任教师132人,其中受过专业培训41人,占31.06%,体育、美术、手工等课程没有开设。三是管理上的缺失,有一个县特殊教育学校晚上有两个聋哑学生出校走失未归,其家长悲痛万分。还有社会上闲杂人员经常到校骚扰年龄较大的女学生,到校小偷小摸,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上述问题,在地区教委党组大力支持下,我首先抓办学条件改善工作。1998年5月,我在罗山县召开特殊教育工作现场会,组织参观罗山县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农村乡(镇)特教班和小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情况。会上,罗山县教育局、光山县教育局、罗山特殊教育学校、信阳市聋哑学校和罗山子路乡特教班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经验和做法。我在会上对全地区特殊教育工作讲了具体意见。在全市大力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把建设县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固始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占地15亩,建筑面积4107平方米,配有多媒体教室、美术室、律动室、康复室等多功能用房,并建有食堂、学生宿舍楼。在任教师23人,在校学生86人,送教上门学生15人。光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过去有5个教学班,教职工23人,学生41人。县政府投资20万元改造校舍,新增了教室,扩大到11个教学班、在校生102人,班级和学生都翻一番。新县县政府投入300万元建设一所寄宿制全新的特殊教育学校,满足了全县残疾儿童上学的需求。

注重对特殊教育老师培训,连续五年组织全市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培训内容有聋哑教材、手语、手工制作等。每次培训,我都到场看望老师并与他们座谈,希望老师对待残疾儿童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我还到处化缘筹措三万元经费,2007年暑假,由市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带队,组织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到江苏省、安徽省学习考察,让校长们开阔视野。我检查工作到特殊教育学校,必看的是学生住室和食堂的环境卫生,嘱咐校长和管理人员确保孩子们的饮食安全。当我发现学生晚饭后没事在寝室里打闹后,又筹钱买了4部彩色电视机送到相关学校,让孩子们有电视可看。每年的“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我都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庆祝活动,每次总是提前做好物资或资金准备,向孩子们献爱心。2007年冬,我申请市民政局救灾办支援特殊教育学校贫困生10床棉被。这样的事,我已经组织好多年了,每年冬天,请市七中、市三小和原信阳师范附小校长动员老师和学生捐棉衣、棉被、棉鞋送到有关县特殊教育学校,发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使用。

我已退休多年,虽然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心中仍对残疾儿童教育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希望把更多的爱奉献给残疾儿童,奉献给特殊教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