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 题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双拥花开别样红


我市新兵入伍欢送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王 哲 摄

本报记者 刘翔

双拥花开大别山,军民情浓淮河水!

战争年代,信阳军民前仆后继,鲜血浸染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壮丽画卷;

和平时期,信阳军民携手奋进,共同谱写出双拥共建融合发展的时代赞歌。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因战略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驻军多、兵种多的格局。长期以来,信阳市党政军民始终保持“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信阳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双拥工作不断跨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连续五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七届被命名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2016年实现全国双拥奖项“大满贯”,为全省唯一。

荣誉砥砺斗志,双拥焕发激情。如今,信阳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处处涌动着“爱我人民爱我军”的双拥热潮,汇集起万众一心军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聚焦强军目标

做好坚强后盾

信阳是驻军大市、兵源大市和优抚大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党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以及总结表彰等制度,在全省最早设立双拥办机构,双拥工作组织体系健全,指挥协调有力。

被驻军官兵称为“拥军书记”“拥军市长”的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等市领导,重大活动亲自参加,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解决。市委书记乔新江多次强调:“地方再穷,不能穷驻军;地方再苦,不能苦官兵。”

信阳军分区、火箭军某部新营区建设及71872部队营区换建时,市委、市政府在土地划拨、资金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维和部队成立时,他们前去壮行;官兵抢险救灾时,他们前去看望;部队演习演练、新建部队驻信时,他们前去慰问;每批将士凯旋时,他们前去迎接——把亲情和温暖送到官兵的心坎上。

此外,每年春节、“八一”等节日和部队重大活动,市委、市政府都组织赴军走访慰问,了解驻军实际困难,听取意见建议。

充分运用信阳红色资源优势,军地联合对72处革命旧址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大别山干部学院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信阳共有国防教育活动场所262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65个,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开办了“信阳双拥网站”、《国防时空》专题栏目,传播国防知识,讴歌双拥模范,4年来,市各类媒体共播发双拥报道300多条(部);军地总结提炼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市纪委与军分区联合建设了“大别山红廉文化苑”,“军地共廉”受到好评。

多年来,我市两任市委书记、两位县(区)委书记被评为“全国关心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佳新闻人物”和济南军区“党管武装好书记”,6名县(区)委书记被评为“河南省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十佳人物”。信阳多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法制宣传活动先进单位”; 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设立国防教育“一长三员”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涌现出了“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个人”赵海菊、“全国拥政爱民模范”何宏林、“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和谐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黄久生、“感动军营好军嫂”李聪、“维和英雄”刘印迪、姚道祥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典型事迹感动着信阳、感动着河南、感动着中国。

创新双拥机制

确保政策落实

信阳积极创新双拥工作机制,坚持政策拥军、行业拥军、文化拥军和科技拥军,双拥创建再上新水平。

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意见》等20多份拥军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意见》,从政策层面全力推进双拥工作,保障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4年来,98%安置在公务员岗位、任职满三年的正团职干部全部按政策安排相应的职务,达到了部队、转业干部和接收单位“三满意”;教育培训率100%,安置率100%;伤病残退役军人顺利交接,军队离退休干部当年安置率100%;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对未就业随军家属每人每月发放600元基本生活保障金,累计近1200万元;军地各级领导每年对信阳籍现役官兵家庭进行走访慰问;教育部门把驻军子女划入全市最好的学区就读,中考照顾15至20分录取。

2015年以来,民政系统创新双拥优抚“三访三网三送”建设,扎实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帮扶”活动,投入3700多万元,帮扶7760人次;在全省率先建立“荣誉军人集中轮流休养”制度;抢救和修缮10364座散葬烈士墓、49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让革命先烈“安睡”在最美的地方。

用心用情用法做好涉军维权工作。2017年,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后,驻军某部营区周边的出租房需要全部收回,部队拟与40余家商户解除房屋租赁合同,但因涉及商户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收益问题,部队领导觉得解决起来比较棘手。

信阳市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要求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挨家挨户走访,通过深入细致的释法工作,取得商户的理解,最终40户商户全部与部队达成退房协议。近年来,类似于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信阳法院系统送法到军营的做法还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点赞。

部队练打赢,地方练支前。信阳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做到部队演练到哪里,就慰问支前到哪里。市财政共拨专款7483万元,帮助驻军改善战备、训练、执勤和生活条件。交通等部门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先后对通往部队及训练基地的22条道路和桥梁进行改扩建和整修;粮食部门在全省率先实行军粮统一配送,每年承担装运费达10多万元;供电部门对驻信部队开辟“绿色通道”,减免费用400多万元;通信部门先后投资380多万元,帮助部队改善通信条件;公安等部门为部队执行任务提供交通护卫保障,做到万无一失;社会各窗口单位都实行军人优先政策;各大中专院校与科技部门建立科技拥军体系,有16项民用科技应用到了驻军练兵场。

官兵拥政爱民

铸就“血肉情缘”

信阳人民把驻地官兵当亲人,驻地官兵也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亲人,谱写了一曲曲亲民爱民的双拥新篇章:

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在抢险救灾中打头阵,在脱贫攻坚中当模范,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当先锋;

扎实开展助学、扶贫、医疗、绿化“四项工程”,积极参与”三山一滩”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四帮一建”爱民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帮助红25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建起了图书室、致富信息室;

积极协调经费,对光山花山寨会议旧址进行保护性维修;

军地双方广泛开展军警民联防联治活动,建立“军警民三级联防”体系,维护社会安宁;

信阳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近年来,相继遭受特大洪涝、冰雪灾害和罕见旱情。驻军官兵在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充分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施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子弟兵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与人民群众结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情缘”。

推动“双拥双促”

实现融合发展

2016年7月以来,我市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双拥双促”活动,军地互动,成果丰硕。

——建立融合发展的协调制度。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为驻豫部队办实事10个文件责任分工及协调检查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市级军民融合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共商军民融合发展大计。

——完善融合发展的六大体系。积极推进军民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建设、科技资源优势、人才培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应战保障、魅力信阳建设融合六大体系,形成全方位、多领域融合格局。

——形成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信阳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军地互办实事工程,坚持每年互办五件有影响的实事,建立形成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受到原总政、全国双拥办充分肯定。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成为令人瞩目的“信阳现象”。

近年来,军地双方互办实事50多件。建设“拥军路”7条、“拥军桥”2座,减免铺设通信和水电路费用760万元,先后为驻军部队迁建划拨土地540多亩,减免各项费用及垫付和拨付启动资金达5300万元,培训军地两用人才6900多人次;“福彩拥军”活动自2015年开展以来,共发放资助金70万元,资助170名困难官兵,解决困难官兵的实际困难;帮助驻信部队基层连队免费订阅《信阳日报》,作为文化拥军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市财政拨款15.1万元确保驻军每个建制连(中)队有三份以上《信阳日报》。驻军部队投入650多万元,援建希望小学、村卫生室、乡敬老院等38个,资助贫困大学生1210名,“爱民流动医院”下乡义务接诊4万多人次。

军地情谊根深蒂固,双拥共建枝繁叶茂。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信阳党政军民正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内涵,全力推动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大力弘扬拥军优、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戮力同心,并肩前行,奋力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