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 化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信阳的著名女杰(下)


黄振国

刘志敏(1904-1935),罗山县城关人。刘志敏少年时代,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五四革命浪潮中,她受到女教师周祥林的关爱。1922年暑期,在周老师的帮助下,她被录取就读于开封省立女子中学。由于她思想进步,忠于革命,在学校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的人生。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制造了“四· 一二”惨案。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武汉汪精卫叛变,蒋、汪合流了。这时河南的形势突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州,革命处于低潮。在省府开封,国民党到处抓捕屠杀共产党人,刘志敏也遭到追捕。是年秋天,党组织决定选派她去苏联学习。在学习期间,经同乡尚佩秋与曹靖华介绍,和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工作的河南同乡李翔梧结婚。1929年底,经组织批准,刘志敏随同丈夫李翔梧一起回国,被分配在中央军委机关,在上海做地下工作。

1933年初,她任福建建宁中心县委(辖建宁、秦宁、秦川三县)妇女部长。在建宁工作期间,她显示了卓越的工作才能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她没有留学女大学生的痕迹,给人们的印象是热情奔放、谈笑风生。

刘志敏在和李翔梧结婚后,于苏联就生了第一个孩子,因而取名苏生。回上海时,孩子才三个月,为了工作,她毅然把吃奶的苏生送回娘家罗山,交给姥姥抚养。由于罗山当时是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下,偌大的罗山土地,竟无这孩子的存身之处。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苏生生病无法及时医治死去了。

1931年秋,他们又生了第二个孩子,由于出生在上海,所以叫沪生(现名李宗明)。刚过三个月,夫妻俩就把沪生送回河南洛宁县婆家抚养。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开始了万里长征。刘志敏留在闽赣两省继续坚持巩固苏区的斗争。由于形势恶化,省委机关先后从黎川迁往德胜关、建宁、都上、宁北。12月底,在宁化县西水棠地区,遭敌五十五师包围。突围中,刘志敏不幸被俘,关进了宁化监狱,继而押送到福建漳州监狱。她在监狱中,受尽了酷刑和折磨,但面对凶恶的敌人,她横眉冷对,还发动狱友们进行反折磨的绝食斗争。

1935年6月的一天,敌人通知她带上行李说:“现在送你回家。”她已意识到这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了,于是镇定地将自己梳理一番,昂首步出牢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她从容走向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1岁。

周惠年(1911-1997),浉河区谭家河镇人,曾被陈云同志称为“我党保卫工作的第一位女同志”。

关于周惠年的事迹,她的儿子李钊(中国民航局原副局长)有这样的回忆:

我妈妈原是在信阳家乡上小学,原来家境还算过得去,我外祖父过世后就比较困难,她就辍学了。1926年北伐军到了这里,办了一个文化补习班,她这个失学的孩子就在补习班上接触了进步思想,参加了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底,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简称“中央特科”,直属中央,由周恩来直接领导。我妈妈去了后,就在行动科协助科长谭忠余工作。

不久,我妈妈和谭忠余结婚了。他们的家也是我们的一个机关,妈妈就装成一个家庭主妇的样子,其他的同志有的装扮成亲友,有的装扮成佣人。后来,就碰上顾顺章、向忠发叛变的事件。

当时上海的形势很紧张,组织基本处于瓦解的状态。上级组织认为不能再待下去了,我妈妈和谭忠余也离开了上海,但是他们不是去中央苏区,而是到了襄枣宜苏区。那里是湖北和河南交界的一个解放区,有红26师。谭忠余任红26师的师政委,我妈妈则到了苏区特委的妇女工作委员会。

襄枣宜苏区离国民党核心地区比较近,由于敌强我弱,红26师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久,党派谭忠余取道海参崴去苏联,我妈妈因为刚生下我姐姐谭小余才12天,就留下来了。谭忠余一走就没有消息了,一直到解放后,妈妈才知道谭忠余牺牲了,但是怎样牺牲的,都不知道。一直到前几年,陕西三边组织一个纪念活动,他们打听到了我们的下落,邀我去参加了那个活动,我才知道谭忠余壮烈牺牲在三边的经过。

那时候,我妈妈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继续留在上海工作。组织决定她和“革命母亲”夏娘娘一起扮作一家人,驻守中央的一个机关。

从1922年夏之栩加入中共开始,夏娘娘的家就是中共的一个机关,夏娘娘便总是以一家之长的身份驻守着。她的女儿夏之栩管她叫“娘娘”,当时的地下党人都跟着这么叫,从最早发展夏之栩参加革命的陈潭秋、刘子通,到夏之栩的丈夫赵世炎、中共在上海的领导人周恩来,都这样称呼她。

中共中央迁到江西苏区后,上海组建了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李竹声任书记,李得钊任秘书长,我妈妈继续担任交通工作。那个时候经组织批准,我妈妈与我的生父李得钊结为夫妻,带着我姐姐和扮成“婆婆”的夏娘娘,“一家四口”一起住在法租界法国公园附近。

1934年的6月,我爸爸、妈妈被捕了。这一回是我妈妈第三次被捕,这次坐牢的时间就比较长。我的小名“囚童”,就是在这时候由监狱里的难友给我起的。

1936年,我父亲死在监狱里。我们坐牢一直坐到1937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那时要释放政治犯,周恩来带着夏之栩去南京,她来找她的妈妈,把我们就接出去了。

我妈妈把我接回到延安她的身边,已经是1946年。建国后,我母亲一直在中央编译局工作。1997年6月7日,母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赵清阁(1914-1999),信阳市区人,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

1931年,赵清阁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就得到发表。1933年,她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1934年春,她给鲁迅先生寄诗文求教,得到鲁迅的关怀和亲切接见。后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写剧本,从事创作。1936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抗战胜利后,赵清阁回上海,担任《神州卫报》副刊主编,并在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赵清阁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和电影工作者协会,担任上海文联委员,创作了《女儿春》《自由天地》等剧本。

赵清阁一直独身,她和女佣吴嫂相依为命。她的一生也不孤寂,她有幸结识了诸多的师友,并得到他们的友谊和关爱。她和同为“信阳女杰”的邓颖超大姐交谊深厚。1981年春天,邓大姐两次邀请赵清阁到中南海西花厅共赏海棠花,进行了长时间交谈。次年,大姐在上海休养期间,又请赵前往下榻的宾馆相见叙谈。这两位老乡亲、老姐妹常有书信来往,有时信中还夹有桂花、月季花或红叶,以寄托彼此的思念之情。

赵清阁早年最景仰的是郭沫若,在中学时代就拜读过郭沫若的《女神》和《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译著。在上海的时候,她向郭沫若表达了想要投身革命的意愿。郭沫若在回信中问她:“我们这里是‘红帮’,‘近朱者赤’,你怕吗?”她回答道:“就是近郭者宰,我也在所不惜,一定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果真去了。

她与茅盾的友情维系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的。战时在重庆,她和老舍同在文协工作,她藏有老舍大量的手札,晚年她把书画捐给了国家,家里挂的都是复制品,惟一留下的真迹是老舍的对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边上的小字是“清阁长寿”,落款为“老舍恭祝”。它被挂在她书案前方的墙上,与她朝夕相处。

抗战后期,由于改编《红楼梦》的成功,她被誉为用话剧诠释《红楼梦》的最佳女作家,她说这和冰心对她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后来她和冰心还就健康问题多次通信。

1945后,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上海。她不仅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及上海戏剧家协会和电影工作者协会,还担任上海文联委员。在两三年内,她创作了许多部电影剧本,有《女儿春》《自由天地》等。她还先后把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以通俗文字写成小说和剧本,如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本《桃花扇》、五幕话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学遗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