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国亮 马保群
漫步于信阳,一幅幅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浉河犹如一条绿色丝带穿城而过,“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城在景中、景在城里”的美景尽收眼底。湿地公园、百花之声大剧院、百花之窗、信阳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
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更加关注民生意愿、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创新管理、突出城乡统筹”为导向,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进群众的获得感。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扶贫解困精准到位,就业促进稳步提升,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成效显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百姓安居乐业……一份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折射出市委、市政府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温暖着800多万信阳人民的心窝。
奏响幸福最强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向全市人民作出“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的承诺。每年十件民生实事,既是为政者的“民生答卷”,又是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年年被纳入市政府工作议程,领域逐年扩大,标准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伐从未放缓。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实施民生十件实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资金的筹集,到各项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贯彻实施到位;从每一项工程的立项、开工,到后期质量的跟踪、考核、验收,都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深入扎实的工作。夯实民生基础,确保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
小场地,大作为。当前,随着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个难题,2017年,我市把建设公共停车场提上了议事日程,积极筹措资金,“上天入地”修建公共停车场。目前浉河公园东门停车场已于2017年6月15日投入使用;申碑路停车楼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为地上7层建筑,规划智能式停车泊位275个,预计2018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小街巷,大景观。如果说主干街道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里子”的好坏,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并将其纳入2017年十件实事,对背街小巷不仅进行道路平整、景观绿化、安装路灯等基础设施改善,同时按照“一街一形象、一巷一风格”的思路,给每一条背街小巷赋予不同的文化元素,展示文化景观,打造文化长廊,让背街小巷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截至2017年年底,已综合整治中心城区226条背街小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小公厕,大环境。公厕和垃圾中转站这一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是最真实、最贴近民生的细节。截至2016年年底,中心城区已建成公厕81座,垃圾中转站23座,但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原有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2017年,我市加快了中心城区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速度,新建垃圾中转站30座,新建、改造公厕37座,极大解决了如厕难、垃圾倾倒难问题,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菜场,大民生。近年来,我市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农贸市场经营秩序和环境开展专项整治,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整洁、经营秩序规范、商品交易公平、百姓消费安全。“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就是好,地面干净,空间宽敞,在这里买菜舒心、方便。”说起改造升级后的平桥龙江路农贸市场,市民熊文静女士赞不绝口,干净、整洁、畅通,是改造后的农贸市场给她的第一印象。
小厨房,大安全。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学校(幼儿园)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列入十件实事,以“明厨亮灶、阳光操作”为主线,借助网络传输技术,对100多家学校(幼儿园)食堂的厨房环境维护、食品原料储存和加工过程、餐具清洗消毒等情况,通过视频播放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展示。随着明厨亮灶工程的实施,我市越来越多的餐饮行业加入这一行列,“明厨亮灶”也成为我市餐饮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小公交,大交通。城市公交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是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乘车出行不可替代的民生事业。为减少城市与日俱增的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大力提升城市品位,2018年,我市把优先发展和扶持城市公交事业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民生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计划购置新能源空调车辆200辆,首批100辆已交付,正筹备剩余100辆购置工作,组织调研和规划新增5条公交线路。目前,羊山新区公交中心枢纽站、信阳高新区公交城东停保场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
为百姓办事,请百姓监督,让百姓评判。一项项民生工程,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一件件民生实事,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千家万户;一幅幅温暖的民生画卷,在百姓身边次第展开。
铺就群众健康路
“农民出小头,政府出大头,生病有靠头!新农合政策越来越好,让俺们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平桥区长台关乡余成龙老人说,以前看病贵,大家都认为“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大病拖,小病扛,不到不要命时一般不到医院,如今不一样了,看完病还能报销。
“以前得了病,担心没有钱去看病,现在好了,有了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政策,俺们看病也能减轻一点负担了。”2017年8月,罗山县首创了贫困人口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政策,楠杆镇石畈村患糖尿病的贫困户胡荣树领到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定点就诊卡”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光山县以争创全国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建立“六道医疗保障线”,其中健康救助基金池的设立,对未脱贫困难群众的自费医疗费用部分再报销,极大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切实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
这些仅仅是我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动缩影。
健康助力小康,民生牵着民心。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特别是“十二五”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改善健康服务条件,持续优化健康生活环境,着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跨越新发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普惠群众。我市自启动新医改以来,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我市实际的医改新思路、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每个行政村拥有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息县作为全国、全省县域医改试点县,按病种付费、协作医疗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医疗机构重点药品监控目录为全省首创,得到省卫计委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农村居民重大疾病新农合保障病种扩大到目前的35种。新农合大病保险顺利实施,我市参合农民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全面实现新农合直补。各县区的综合医院全部完成改造升级,实现了倍增目标。医疗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切实解决了“三无”人员、无力支付的特困急救患者的医疗救治难题。
新农合保障作用日益显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广泛“布点”,医院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医疗惠民举措,为群众铺就一条“健康路”。
织牢社会保障网
社会保障是民生所依。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信阳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体系,织牢民生福祉保障网,让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福利事业百舸争流。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以村为单位建设的农村养老大院也逐渐兴起。截至2017年,通过撤、并、改等方式,全市共投入使用农村敬老院189个、农村幸福院35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6个、光荣院7个、军休所4个、民办养老机构34家,多途径缓解了全市110万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提标扩面应保尽保。自1999年开始,我市实施城市低保制,2006年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并建立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先后出台了《信阳市社会救助实施细则》《信阳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信阳市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施办法》等,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打通一条快捷救助新通道,让党和政府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困难群众的心灵。仅2017年全市救助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救助对象、医疗救助对象96.8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保障金10.6亿元。
安居工程惠及城乡。近年来,我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紧紧抓在手上,作为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杠杆,创新思路,勇于破题,敢于攻坚,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棚改路径。2011年至今,全市共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24个,建设安置房67036套,其中,中心城区项目122个42742套;各县区102个24294套。开工建设中央投资补助公共租赁住房52517套,其中,政府投资建设48945套,企业投资建设3572套;分配公共租赁住房44986套。
危房改造温暖民心。为扎实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我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中保障住房安全的战略部署,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创新方法、精准实施”为工作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5618户,极大地帮助和支持农村贫困群众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回看我市40年的民生路,恰是社会建设新历程。“民生信阳”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成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的幸福源泉。
风雨兼程披荆棘,而今迈步正当时。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继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继续书写美好生活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