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在熟人眼里,51岁的李文永让人敬重。“他伺候老母亲,照顾耳聋的哥哥,他肩上扛着‘孝义’。”11月4日,记者到罗山县潘新镇李桥村采访,提起李文永,几位村民都能说上几句。
李文永家不难找,与别家相比,他家门口晾了很多衣物、布片,记者细数,有8件之多。“那是我母亲的,她不能自理,一天得洗好几件。”看记者好奇,李文永轻描淡写地说道。
伺候瘫痪母亲,6年他瘦30多斤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李文永可是老母亲病床前的孝子。2012年夏天,年过八旬的母亲不慎摔伤,因年事已高,关节受损,卧床不起。自此,照顾好老母亲,成了李文永和妻子周秀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母亲卧床不久之后,李文永打起了床的主意,花了两天的功夫改造床板。改造后,靠近床头的那一半由三块活动木板支撑起来,可以像医院的护理床一样,调节成几个角度,躺上去更舒适。
6年来,母亲生活一直不能自理。洗澡、洗发、剪头发、剪指甲这些日常活计,都是李文永和周秀敏一起侍弄。为了让母亲吃得好,周秀敏没少操心,净挑老人爱吃的菜做。她喜欢吃饺子,周秀敏就常包。逢集时买回好东西,周秀敏也是先给母亲送去。
采访当天中午,李文永先盛好了饭菜给母亲送去,等母亲吃完,他才吃。吃完饭后,他带上橡胶手套,径直走到母亲屋里,掩上门。突然,传出作呕声,他赶忙推门出来,站着干呕。然后,又进去,拎出一桶脏衣物,忙去清洗。
“奶奶就像小孩一样,不记肚,吃点东西一会儿就要拉出来。”李文永的女儿告诉记者,“我爸伺候奶奶总是亲力亲为,不让旁人动手。奶奶肠胃不好,吃了就拉,每次父亲帮奶奶擦洗总要干呕。夜里又要起来给她翻身,很辛苦。这6年来,他瘦了30多斤。”
同吃同住30年,耳聋大哥有依靠
在李文永的心里,62岁的哥哥李文坤有着特殊的地位。因儿时一次高烧误诊,李文坤落下了耳聋的残疾,听力受损,语言表达也受影响。不爱与人交往的李文坤一直没有成家。起先,跟着父母生活。后来,弟弟成家,父亲去世,他便与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
李文永家是两层的楼房,二楼其中一间向阳的卧室就是李文坤的住处,另外一间则是女儿的卧室,楼下住的是李文永两口子。30年来,李文坤与弟弟、弟媳、侄子、侄女同吃同住,就是一家人。
李文永女儿大学毕业那年,第一个月的工资刚到手,她就回家带着伯父李文坤去信阳,到医院找医生,咨询伯父的耳朵还能不能治好。由于患病已久,医生说很难治疗,她就花钱给伯父买了助听器。在她的心里,这个少言寡语的伯父跟父亲一样亲。
不爱说话,爱干活,砍柴、种菜、帮着照顾母亲,李文坤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活计。“别看他平时话少,有啥事总是藏在心里。”李文永说:“兄弟就像手足,这聋哥哥我肯定得管到底。”
孝义当传家宝,家庭和睦邻里羡
“从小到大,家里有了好吃的,都是尽着老人先吃。每次逢集,母亲去集上买了好吃的,首先就要先送一些给奶奶吃。她吃好了,才轮到我和弟弟。”李文永的女儿告诉记者,父母的教育就是尊老在前,爱幼在后。
逢年过节回娘家时,李文永的女儿喜欢给家里长辈买衣服。“他们一辈子辛苦,养儿育女、照顾老人,不舍得给自己花钱,我就给他们带回来。”
无论是夏装,还是冬装,李文永和李文坤兄弟俩的衣服基本差不多。李文永对记者说:“孩子孝顺,这些年,我俩的衣服都是女儿买来的,她总说,伯父无儿无女,自己就是他的亲女儿。”
没有总是一帆风顺的生活,瘫痪的母亲和耳聋的哥哥反而让李文永一家更懂得体谅和孝道。“奶奶这两年有些糊涂了,之前,她总是害怕给家人添麻烦,也常常对左邻右舍说拖累了孩子。”李文永女儿说,伯父也总是埋头干活,总想给爸妈减轻点负担,他们总能想到对方的不易,尽力将家庭责任多担一点。
家庭和睦、儿女懂事,邻里间没有不佩服李文永的。有时聊起来,别人讨要诀窍,李文永总说:“没啥诀窍,孝义是咱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