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 生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我有信心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


——梁克军返乡创业的故事

梁克军查看水稻长势 本报记者 周 涛 摄

本报记者 周涛

秋高气爽,漫步于十三里桥乡晏庙村,一座小平房门口,“秀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格外醒目。一位身材魁梧的汉子笑脸相迎。“我是合作社负责人梁克军,请进来坐。”在梁克军的招呼下,记者走进合作社,只见墙上挂着“建设美丽乡村”“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等标语,给人一种亲切和谐的感受。

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1999年底,22岁的梁克军从郑州大学毕业后,先是做餐饮管理,而后转行做销售。2012年,有着恋家情怀的他选择创业,在郑州开了一家信阳菜馆,淘得了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桶金。然而,当他每年回到老家晏庙村曾冲组时,总听说村里人耕作在传统农业中,仍然收入微薄。于是,梁克军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2016年,梁克军回到信阳。一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种植方面的技术。与此同时,开始着手谋划流转土地的事儿,村民们得知“克军”要返乡创业,都积极响应。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3月,秀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流转的500余亩土地中,有200余亩种上了“雪里丰”晚粳稻。“这种水稻虽然产量不高,但由于生长周期长,质量口感都很好。”梁克军笑着向记者介绍道,“预计可产出5万多斤大米,目前已经有北京、郑州等大城市的餐饮企业来我这预订大米了。”

梁克军介绍,合作社最忙碌的阶段是五六月份以及十一月份。这三个月份,从育苗、摆秧盘到耕田、插秧,再从除草、施肥、灌溉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来这里干活的村民不固定的有58人,其中有12人是贫困户。一天开工钱100元,基本上都是日结算,有的村民一年可以在我这里拿到上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支出20余万元工钱。”梁克军说道。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流转费,还可以干农活拿工资”“克军干了大好事,这叫造福乡亲啊”……如今,在晏庙村说起合作社与梁克军,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赞不绝口。“趁着振兴乡村的‘东风’,我有信心助力家乡经济发展,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这是我的思路,也是我返乡创业的初心。”望着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梁克军早已勾勒出合作社的发展蓝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