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在信阳市南湖路谭山包市场正对面,有一家面积不大的旧书店。诚如店主张静所说“城市要有书店,人要有灵魂”,她与丈夫一人看店,一人收集旧书,硬是让这个不起眼的书店孑然于闹市15年有余,承载着一代人的读书记忆。
绵绵细雨,记者来到旧书店,只见一个小门面房被旧书填得满满当当。见记者来,张静放下手中一本封面泛黄的《意林汇编》。她说她喜欢看类似这样的书,因为里面“裹”着她许多曾经的时光。
张静是新乡人,她丈夫是安阳人,都是“80后”。张静告诉记者,她丈夫的爷爷喜欢收藏书,丈夫受其影响,小的时候就喜欢收藏书,大学一毕业便有了开书店的想法。因为没有足够的本钱,一段时间里,他只能每日骑着自行车,带着满满一箱书,流动于大街小巷摆摊卖书。
2003年,夫妻二人拿着攒下的一些钱,以每年4000元租下一间门面房。张静告诉记者,之后的几年是他们最艰苦的一个阶段。由于孩子只有两三岁,为了挣奶粉钱,他们一人看店,一人抱着孩子骑着三轮车出去摆摊。
随着城市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张静与丈夫意识到,每日街头影响交通的摆摊设点卖书方式,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丈夫便换了工作,张静则继续守着书店过日子。
丈夫爱看书,也更爱收集旧书,张静的店里从不缺旧书。店里有各类教材,有中小学生、儿童的课外读物,有世界名著,有武侠小说、历代名君资治手册,还有连环画、收藏版画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店里书籍少说有几万册,可买书的人并不多。记者在店内近一个小时,只有3名读者前来买书。张静笑着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铺面租金连年看涨,不少小型的老书店都陷入迁铺甚至关店的困境,他们之所以一直坚守着这家店,是因为有着爱书的情怀。
“我们现在就是靠着一些老读者客户还有附近学校的大学生,他们说旧书是很珍贵的,让我们坚守,将来一定受用。”张静告诉记者,为了老读者的鼓励,15年来,她每天一大早便开门,晚上10点多关门,虽然有时候一天来不了几个顾客,她也不离开岗位。“别看南湾湖离我们那么近,来信阳十多年了,我一次没去过。每天在店里只有两件事做,一是逗逗小猫,二是看书卖书。”张静笑着说道。
15年来,张静一直视那些旧书为珍宝,一有旧书被收集来,她都会小心擦拭,一些好的旧书她也会收藏起来,舍不得卖。“如今一年将近两万元的房租费,算起来平均每天近54元,可我们有时候一天卖不到50块钱。一年下来,也就能保障养家糊口。”
“不管挣不挣钱,我会坚持把这个书店开下去,因为它承载着我的人生,也帮助我教育了孩子。我的女儿上初中,儿子上小学,受我们影响,他们都特别爱读书。”张静说,如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她也希望能够通过旧书店,唤醒更多人阅读的记忆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