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 生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16年来,邮递员代中红涉水爬坡,不仅按时投递,还照顾村里老人,帮扶贫困户——

温情洒满乡邮路


代中红坐船送件 本报记者 马依钒 摄

本报记者 马依钒

水至柔,也可致阻。息县临河乡,临的是淮河。临水可喜,举目沃野良田;但临水亦忧,淮河穿境,南北两分,阻隔之下,河之南的两个村庄俨然“陆上岛屿”。

昨日10时许,分拣好新到的报纸和包裹,带着满满当当的邮袋,息县临河乡邮政支局投递员代中红骑上摩托车,为淮河南岸的杜围孜村、黄庄两村村民送邮件。出发时,他对记者说:“路不好走,一会儿还要上船。”

两公里乡道颠簸到淮河岸边。河岸低、陡、宽。没有桥,仅一趟往返的铁皮船。这是南岸两个村,6000多人到镇上的重要通道。见代中红上船,摆船人岳启良笑着招呼,手里的活计没停,用力拉动连接两岸的滑绳,黝黑的皮肤满是酷暑印记。

“别看老代不吭声,他比我辛苦。”原本风平水阔,岳启良突然开口,声音略抖,眼圈泛红。“赶上暴雨时,一上午也没人,除了披着雨衣也湿透的老代。”岳启良说,村民们没有说老代不好的,隔天一趟,雷打不动,带满大包小包,亲手递给人家。

船靠岸,记者要跟随老代进村派邮件。岳启良的讲述只得匆匆煞尾,老代的好,他觉得没说完。

接过代中红送来的报纸,杜围孜村党支部副书记岳刚说:“多亏老代,不然这条难走的邮路咋恁畅通?”代中红57岁,2002年以来,负责大半个临河乡的邮政投递工作。单是这趟水陆相连的邮路,他走过2000多趟,最初河上是木船,他骑自行车,后来成了铁皮船,他也改骑摩托车。

代中红的任务不轻,平均每天投递300多份报刊,派送近百件包裹,日投送里程53公里,获评过省优秀投递员。全市共197个乡镇邮政支局,像代中红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挣下村民好口碑的投递员数量不少。

不怕苦,也不怕累,老代最怕下雨。“下雨容易误事啊。”他说,报刊讲究时效性,耽误不得;谁的包裹谁望着,一到就得抓紧送;有时候帮村上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取个钱,跑跑腿,买点东西,这更耽搁不得。

老代话不多,但村民们都说他有情有义。在宣楼村贫困户陈家才心里,老代就是他的大哥。因20多年前受伤,右腿截肢,45岁的陈家才落下残疾,没有娶妻,与年过八旬的父母居住。自16年前,到村上送邮件结识后,每年的麦收、稻收,老代总要过来给他搭把手,每逢中秋、春节,总买些肉、油送来。

正是稻收时节,老代心里惦记陈家才。昨日下午,宣楼村的邮件派送完后,记者跟着他去看陈家才。“灌稻子、扛布袋,哥一来就只管干活,水都不喝一口。”陈家才说,有几亩稻子还没到时候,过几天收。

看完后,老代心里有数了。他起身告辞,骑上摩托车赶回乡里。落日余晖,稻菽重浪,陈家才手拄着木拐,代替缺失的那条腿,斜着身子,立在乡道旁,另一只手不停地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