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乡贤,释义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在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叶桥村,就有这么一位能当得起“乡贤”称谓的人——80岁的董庆远。董庆远是一位普通的乡村退休教师,37年的教师生涯他孜孜不倦教书育人,退休后的10余年间,他协调村务、关注乡民,善举不断。
1962年,高中毕业的董庆远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当时,乡里为了办好教育,从各村抽调了一些有文化的人,办起了学校。一时间,桌椅、文体用具等配套设施全成了“挠头事儿”。那段时间,董庆远只好一边参与村里的工作,一边带头种起了苗圃,辛辛苦苦一年挣了900元钱,全部投入到学校里。
乡村小学待遇低,条件艰苦,当时在很多老师眼中是很现实的问题。但在董庆远眼中,他舍不得离开三尺讲台,舍不得离开那渴望求知的眼神。
在董庆远的印象中,他的学生有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宁波等地的,有教授、医师、军人、企业家等职业的,可谓遍布大江南北。
1999年,董庆远退休,他从此便走上“乡贤”之路。如今在叶桥村,凡是董庆远老人经手的事,乡亲们打心底里就只有一个字——“服”。
村民袁维慈的丈夫去世后,她带着一家老小生活难以为继,找到人借钱时,许多人感觉她还不上,就不肯借。知道这件事后,董庆远到袁维慈家中详细了解了情况,便主动掏腰包借钱给袁维慈,并让她的儿子跟着自己的女婿在宁波学习装潢。如今,袁维慈的儿子也成了一名优秀的个体户,逢年过节回来都要到恩人家来探望。
几年前村里修路,当路基修到一些村民家门口时,因为涉及到占地占山,许多村民不同意。董庆远体会到村干部的困难,主动请缨参与协调工作。一时间,董庆远东奔西走,讲政策、说道理,村民们渐渐被董庆远的诚心打动,如今,叶桥村的组组通水泥路方便了村民,也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主要通道。
叶桥村党总支部书记王祖林的父亲也曾是董庆远的学生,王祖林无不感慨:“董老也同样是我的老师,他是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乡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一生为人师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村里的所有人。”
如今,董庆远的一个女儿在宁波做生意,三个在市内工作的儿子总是要接他去市里住,可他始终不肯。自家葡萄架下看看书、种种花,早晚在空气清新的村子里跑跑步,村里有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去帮忙,没事在家里看着学生们为他送来的“为人师表”“师恩不忘”等牌匾,想想曾经的过往……董庆远觉得,这就是他最想要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