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书 香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这代人面对父亲,不再只是背影


作家庞余亮的新作《有的人》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在小说《有的人》里,庞余亮讲述了三流诗人彭三郎、白若君和陈皮的中年际遇。中了“诗歌之毒”的他们经历了激烈的青春之后,终于走入平缓的中年。“父亲”这个概念贯穿其中,也是因为一篇追思怀念父亲的散文,彭三郎开始了全然不同的人生。

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干提到了最近大热的电影《邪不压正》,“主人公李天然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惑,谁是他的爸爸?他有洋爸爸,有中国爸爸,有师傅,但是电影里面始终没有出现他真正的父亲。从第五代导演到姜文,这些导演都在电影里开展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思考,很多年前就有位教授说在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里父亲是缺席的,他不在场。庞余亮这部小说也在写父子的关系,也是对这个主题的延续,同时这本小说也在写诗歌跟生活的关系,人生和家庭的关系。

在王干看来,《有的人》的叙事非常的实,非常的具体,但是小标题是腾空的,小标题支撑了诸多时代元素,有对于生命的焦虑,对于疾病的焦虑,对于死亡的,也有对于财产的,如果耐心读,会发现这是一本语义丰富、指向天空的小说。

毕飞宇则表示:“写了这么多年小说,其实我最渴望写的就是两类人,一个是诗人,一个是知识分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对这种写作抱有很强的恐惧心理。王干老师讲父亲在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里是缺失的,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新时期的文学,诗人这个形象在我们当代文学里也是缺失的。庞余亮在《有的人》里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补齐了诗人这样一个角色。”

“完整”是毕飞宇对《有的人》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印象,他觉得中国的长篇小说很多在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气息撑不住,尾巴永远像个小绵羊一样,短短的肥嘟嘟的耷拉在屁股后头,这种写作的问题毕飞宇称之为“三分之二综合征”。庞余亮的这本小说就没有这种综合征,相反,小说后面的部分还有了新的指向,有了一个腾升飞翔的姿态,这与小说的气息贯通有密切的关系。

评论家刘大先注意到了小说创作背后的文化背景,他说:“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我们的文学进行了一个现代转型,中国原先的传统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这时候中国的整个文化面临一个大的焦虑,那就是怎么面对我们的父亲,怎么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最典型,通过启蒙运动,有了所谓的弑父传统——将我们的传统摆脱掉。这个文学传统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但是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发展,我们对父与子的关系有了一个再认识,刘大先进一步指出,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有的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寓言,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父亲双双幻灭之后,这个主人公他如何自我成长?

庞余亮表示,从小到大我们就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们总是看到父亲的“背影”,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父亲爬过站台的那个胖胖的身子掰过来,正面跟他对视,看看父亲的眼里有什么。这部小说在庞余亮自己看来,就是处理这样一个问题,他带着一个小说家的野心,描述父亲的正面和表情。(商晓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