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排队几小时,看画几分钟”来形容每次观看画展的经历再恰当不过了。该从哪儿看起?画中的山水、花鸟、鱼虫、人物到底有什么关系?具体讲了什么?画中的小细节有什么内涵?大部分观者对这些问题都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中国名画绘本《汴京的一天》《洛水寻仙》正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看懂中国画而诞生的。
本书由资深艺术推广人、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曾孜荣先生编著,新经典文化·爱心树童书出版,隶属“中国名画绘本”系列。“中国名画绘本”系列既传承古典文化,又贴近当代儿童,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为原创绘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用别开生面的方式,让孩子发现中国画中的趣味和美好。
《汴京的一天》描述的是“中国第一长卷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故事。《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画中有上百个人物,数十个场景:“京城郊外的早晨冷清而宁静。一支运货的骡队走过田野上的小路。”“一匹马不知怎么受了惊,在路上嘶鸣狂奔……一个孩子吓坏了,跌跌撞撞地扑向大人怀里。”“高大的虹桥上行人如织,桥下船只往来”……从宁静的清晨郊外开始,这本书带我们在北宋都城汴京中徜徉一天,身临其境地感受九百多年前的市井生活,感受画中的热闹与繁华、冲突与危机。
《洛水寻仙》则是中国画鼻祖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故事,这幅画被称为欣赏长卷中国画的最佳开端,描述了曹植与洛水女神偶然相遇、互相爱慕,最终却不得不分离的美丽神话。除了主角曹植与洛神,画中还出现了女娲、双头神兽等。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人物和情节,该书在故事开始前设置了“人物介绍”,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阅读本书必要的知识储备,也让整个故事文本条理更加清晰。
长卷中国画就如同是古代的绘本,欣赏的第一步可以从“画的是什么开始”。作者曾孜荣以讲故事的方式创作了“中国名画绘本”系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通过简单的观察理解画中的人物、情节、故事,画中的细节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据该书责编邢培健介绍,为了把古代长卷中国画完美地转换成孩子易于阅读和欣赏的绘本,“中国名画绘本”在情节分割、图画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以《洛水寻仙》为例,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画中的故事,编著者把画面分成了十段,对应了故事发展的十个情节:水边休息、一见钟情、顾盼生姿、两情相悦、众神赞颂等,在画面上的恰当位置切割,既不影响画面完整,又准确分割了情节。书中文字写得简洁易懂,引导孩子关注图画,从图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同时也很注重文学性,优美而富有诗意,与图画相得益彰。(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