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予玲
一个在心中渴望了33年的夙愿,《信阳晚报》帮我实现了。
33年前,我从部队退役到信阳地委党史部门工作,那时我就有一个愿望:让信阳的红色历史走进寻常百姓家,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历史资源丰富厚重。全国第二大苏区鄂豫皖根据地首府所在地位于这里;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三支主力部队成长在这里;许世友、郑维山、李德生等130多名开国将军出自这里;新四军五师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都与信阳紧密相连。
遗憾的是这些红色资源未能很好地惠及社会和民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在党史部门和同事们对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出版的书籍、画册、党史资料集等,除了赠送给相关部门和机关单位阅读外,大部分在资料室里束之高阁;加之党史研究成果笔法艰涩、可读性不强,与普通读者无缘。虽然各级党史部门对红色文化的普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信阳晚报》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百姓生活,普通读者喜闻乐见,并且多是自费订阅。于是我萌发了一个想法:通过《信阳晚报》这个平台,把发生在信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以朴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表现笔法、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新颖明快的文章结构,做一次信阳红色历史宣传的尝试,没想到效果奇好。
2016年八一建军节之后,我的第一篇尝试作品《大别山走出的新县籍开国将军》在《信阳晚报》发表,每天一篇,连载了27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读者好评如潮。此后,2017年8月,我的另外一篇作品《经略中原尖刀 全国反攻利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70周年回望》,在《信阳晚报》旧闻栏目连续五期以五个整版刊发,《信阳晚报》网上数字平台也同时刊发。
这篇文章又一次产生了很大反响!多年不见的战友看到了我的文章,辗转联系上我,表示祝贺;父亲的老领导、一位南下老干部,专门打电话给老爸;领导们称赞一个老党史工作者起到了党史宣传的创新带头作用;同事们肯定我找到了一条党史宣传的新途径;连儿子都说,枯燥的党史也能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党校的同学们通过文章感叹信阳人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巨大……
两次尝试,我通过《信阳晚报》使红色文化走出书斋,走出象牙之塔,走近广大读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