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 区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做群众的“贴心人”和“热心人” 光山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真情帮扶赢赞誉


本报记者 袁国华

无数次与村民促膝长谈,拉家常、问生计,让村民熟悉了村里的“新面孔”;无数次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把村民的冷暖疾苦牢记心间……在光山县白雀园镇杨寨村,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们,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行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送到基层,将各项扶贫措施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群众的心坎里,用真情锻造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摸清村情民意

理清工作思路

杨寨村坐落在白露河畔,位于光山、商城、新县、潢川四县交界处,106国道、339省道穿村而过,全村共11个村民组,385户16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87人,是光山县31个软弱涣散村之一。

只有了解实情,才能因户施策。驻村伊始,帮扶工作队便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生活状况、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认真听取他们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座谈交流,真正了解掌握村里的贫困状况、群众的真实需求,并分类做好登记,列出清单,分析研究,理清了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帮扶计划,为全村脱贫致富谋划出路。

对症下药精准“施方”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农村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选准产业发展路径,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把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之中。”在谈到产业发展时,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寨村第一书记王晓松深有感触地说。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想办法激发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志气,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筹措资金200万元,助力刘仕良、刘国银、代能永等5人成立刘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带领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已带动31户贫困户增收。负责合作社销售的刘仕良激动地说:“工作队不但从产业、项目资金上帮我们,还为产品销售想办法、找出路。现在我们的收益日益提高,2017年蔬菜产量约40万公斤,收入约50万元。”

“要不是工作队介绍我到合作社干活,恐怕日子真过不下去了!” 昨日,正在蔬菜大棚里干活的黄守兰感叹道。黄守兰原本家境贫寒,屋漏偏遭连阴雨,儿子肖冬晨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癫痫病,丈夫肖少胜承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消极颓废,家庭重担全落在黄守兰身上。王晓松得知这一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边帮助肖冬晨办理大病保险等6道医疗保障,一边与肖少胜谈心,帮助他重新树立信心,推荐其到该局组织的建筑工匠培训班培训。如今,肖冬晨病情已好转,肖少胜凭借着好技术外出打工,就连黄守兰也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在蔬菜合作社干活补贴家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此外,驻村帮扶工作队还帮助退伍军人李维林筹措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流转土地1000亩,成立青松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

技术下乡送智扶志

危房改造安居圆梦

扶贫先扶智,脱贫靠技能。驻村帮扶工作队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统筹“输血补养”与“造血增能”,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加大实用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做到对有志农户和缺技术贫困户的培训全覆盖。目前,该村30余人参加了建筑工匠技能培训。

安居为乐业之本,危房改造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危房改造中,不‘作秀’,不掺‘水分’,充分尊重贫困户的自主选择权,致力为他们打造经济实用、质量过硬的幸福新居。”这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共识。目前,该村已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0户,共计197600元。如今,一间间民居旧貌换新颜,一个个贫困户在温暖而结实的避风港湾里绽放幸福笑容。

“驻村干部到,幸福进村来。村里变化大,群众乐起来。干群心连心,共筑小康梦……”走进杨寨村,随处都能听到村民自编自唱的歌谣。

没有豪言壮语,唯有务实作风。自驻村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光山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鼎力支持下,以做熟悉村庄情况的“知情人”、与村民肝胆相照的“贴心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热心人”为己任,扑下身子,扎实工作,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好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