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除幼儿园外,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政策一出,禁止“小学化”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提供“拼音”“算术”等课程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仍然吸引不少家长咨询,各类机构的相关宣传也屡见不鲜。“幼小衔接”的需求为何一直存在?其课程是否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全面叫停“小学化”对学前教育机构有何影响?
政策
社会培训机构不得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上午学拼音、识字,下午数学和英语,中间还会穿插绘画课和书法课。孩子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很满。”回想起去年暑假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小衔接班的经历,赵女士觉得,自己也跟孩子提前过上了小学生活。“今年暑假,时不时有朋友向我咨询孩子上过哪些培训班,效果如何。”在赵女士看来,幼小衔接课程像是每一个一年级小豆包默认的必修课。
然而,7月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严禁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坚决纠正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通知》还明确:相关部门将于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对幼儿园、小学、培训机构的抽查和摸排;对有“小学化”倾向的行为要于2019年底4月前完成整改。
实际上,这并不是教育部首次对“幼儿园小学化”进行专项治理,但此次治理首次将社会培训机构纳入纠正范围。相关专家表示,幼儿园“去小学化”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转变观念。全面禁止幼儿园、培训机构的“小学化”,或许会把学前班、幼升小衔接班“逼迫”转移到地下,滋生更多不规范现象。
走访
幼小衔接课程火爆,机构超前教学仍然普遍
新政出台恰逢暑假,是幼小衔接班、学前班的招生黄金期。记者走访了解到,虽然“禁令”已出,但相关的招生宣传仍屡见不鲜,不少机构的招生简章中仍然涵盖“拼音识字”“算术”等字眼。
“a o e i u ü……”近日,记者在某教育机构课堂看到,暑期冲刺班的孩子正在学习拼音。机构教师介绍,该班主要针对幼小衔接,每天主要安排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每周穿插一些美术、音乐和入学行为规范课。目前,机构针对不同需求的孩子设置了短期冲刺班、半年学前班和全年学前班等。
在机构老师出示的全年学前班课程表和教学大纲上,数学课教学目标中包括100以内加减计算、竖式计算等;语文课则包括双拼法、三拼法拼读音节、书写300个左右汉字、认识30个偏旁部首等;英语课要求认读400个左右的单词、26个字母的正确占格书写、掌握5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等。据了解,此类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主要包含几大类,半年或一年的长期课程和暑期短期课等线下课程和线上直播课,长期课程价格在1万元至2万元左右,短期衔接课程和线上直播课,价格在50元至千元不等。而家长对于该类课程的关注度很高,报名热情不低。该教育机构的老师对记者表示,“我们为期半年的学前班已经报满,全年学前班也只剩下三个学位。”
原因
家长过度焦虑,机构推波助澜
不少家长表示,选择一些幼小衔接课程是出于无奈。张先生的女儿正在幼儿园中班就读,在他看来,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儿时能够自由快乐地成长,但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出于焦虑所以报名了培训班。刘女士在帮孩子选择该类课程时发现,单一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课程很少,大多数都是与“拼音课”“算术课”捆绑。“虽然孩子都会,但也不得不为他报了名。”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认为,一方面,部分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提前学习学科知识愿望强烈;另一方面,部分小学设置招生门槛,或并不是真正的零起点教学,存在教学进度过快等问题让家长不得不进行“补课”。
对于家长们担心的学习习惯等问题,不少专家表示不用过于焦虑。苏婧介绍,幼小衔接一直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话题。其实幼小衔接问题不是到孩子五六岁才发生,它是贯穿于幼儿在园整个阶段的,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同伴交往能力,健康的心理培养等。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大班,更有不少针对性的课程和内容:例如,如何认知时间,10分钟能做什么事;认识小学,画出心中理想的小学等内容都会在幼儿园教学中涉及。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为其进入小学学习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赵心(化名)表示,在学生入读一年级期间,学校也会给予孩子适应和过渡的时间。“考虑到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较差,会在课堂中安排小歌曲、课间操让孩子放松,或者以游戏等多种形式循序渐进教授知识,尊重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赵心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都能够顺利过渡。
声音
未来“幼小衔接”的发展方向是轻学科重素质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认为,此次政策的出台具有一定的力度,有利于为孩子和谐、健康成长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但是,去“小学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里面的各个要素:幼儿园、小学、机构、家庭等协同起来共同努力。”同时,“去小学化”不能够“一刀切”,而是要从更深层的“观念”“理念”角度来改变,即是否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避免机械、生硬地理解和执行“去小学化”。
中国学后托管教育联盟创始人张洪伟表示,此次整治对部分区域的“幼小衔接”课程有较大影响,可以将之看做是此前四部委整顿培训机构的延续,是国家改变大的教育环境的一环。从政策内容来看,“坚决纠正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相当于抑制了社会对“小学化”教育的需求;这两点能够减轻家长的焦虑。但叫停“小学化”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机构没有生存空间,未来“幼小衔接”的发展方向是轻学科,重素质,比如提高孩子对安全的认知,对自然的感悟,对天文地理的了解,对音乐美术绘画的兴趣。这些需求可能在幼儿园内难以完全被满足,因此,社会机构在幼儿素质类教育上仍然大有可为。(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