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立堂
《说文解字》曰:“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隹声。”古人称非鸟儿无以至顶的高山为“崔”,称非鸟儿难以逾越的大河叫“淮”。其实,淮字不是水的意思,而是专指淮河,即古文中的淮水。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千里淮河中上游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叫淮滨。全县总面积1209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万人。
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淮河之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或傍水而居,从事渔猎;或立庐岗原,畜牧农耕,创造出了淮河灿烂的原始文化。
淮滨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工作关系,去过淮滨好多次,但没有自由活动,都是跟随领导报道检查防汛或者抗洪救灾的行程。
荷韵悠扬的七月,随河南省杂文学会的同仁们走进淮滨,住在东西湖畔繁花似锦的淮河饭店,走在宽阔笔直的淮河大道,观在气势如虹的中国淮河博物馆和淮河文化园……这里一切的一切,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淮滨不愧“淮上江南、梦里水乡”之美誉。
位于淮河支流饮马港口段、新老城结合部的淮滨县东西湖景区的淮河公园,其中水面3000余亩,是信阳目前最大的城市公园。楚相公园、东湖庄园、音乐喷泉广场、连心桥、烟波亭、九曲桥头园区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一树一路,一湖一景,道路、水体、小岛互为一体,构成一幅碧水蓝天、亭台错落、人在景中、景在湖中、湖在城中的风景画。自然生态,天人合一。
昔日有着“洪水招待所”和“洪水走廊”之称的淮滨县,历史上如同淮河流域一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灾。
淮滨是因防汛而建县,又因位于淮河之滨而得名。经国务院批准,1952年8月设置淮滨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置县。
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和毛泽东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的治淮题词,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在淮河两岸拉开帷幕。经过淮河上中下游蓄泄兼筹的综合治理,淮河从此安澜。
淮滨注定与水有不解之缘。境内洪河、闾河、白露河四面环绕,淮河干流横贯其中。全县现有水域面积1.3万公顷,拥有林地1.6万公顷,湿地3400公顷,坑、塘、堰、湖泊9615 处。
我们首先来到千里淮河第一港的淮滨饮马港,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水运码头,也是河南最大的内河港口。淮滨水运业通达淮河、长江、京杭大运河三大河系,航运直达皖、苏、浙、沪等省市。
自古以来,淮滨就有“中原出海大通道”之说。据介绍,饮马港现有船台240个,500吨级泊位4个,水运企业近30家,货运船只1700余艘,航运从业人员1.4万人,年货运量可达3000多万吨,是淮河上名副其实的“黄金港口”。
不仅如此,淮滨还是河南最大的造船基地,现有规模以上船舶生产企业6家,船用配套产品生产企业20多家,年产1000吨至4000吨位钢质散装货船能力达500艘,同时具备生产中20人至50人的小型游轮和冲锋舟等专用船舶能力。所造船舶畅销于长江和淮河水系的航运市场,内河航运素有“十船三淮滨”之说。
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尤其是“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临港经济发展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及战略远景,“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依托其港口打造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一次次因港而强、因河而兴的成功实践,让居淮河、临长江的淮滨看到了建设临港经济区的难得机遇。于是,淮滨饮马港临港经济区应运而生。
淮滨临港经济区初步规划面积75平方公里,核心区谋划项目37个。规划显示,“一港六区一廊道”是临港经济区的核心片区。“一港”即公铁水一体化物流港,“六区”分别是港口作业配套区、仓储物流保税区、装备制造区、新型材料区、商务商住配套区和科技文化教育园区,“一廊道”即淮河生态廊道。淮滨临港经济区建设遵循“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的总体部署,通过集约开发、绿色发展,打造淮河生态经济示范区,从而加快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步伐。
您登过淮河发源地太白顶吗?您到过淮河入海口吗?来淮滨吧,在这里可以使您一日走“千里”,尽览沿淮著名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登上雄伟的镇淮楼,耳闻淮河文化园区,目睹走读淮河文化景区,令人耳目一新、大饱眼福。
淮河文化园区规划面积为5.3平方公里,包括东湖园区、西湖园区、走读淮河文化景区、新城西区水景。几年来,淮滨整合各类资金近10亿元修建完成环湖路、沿河大道, 以孙叔敖祠为代表的十大景点已建成开放。
走读淮河文化景区位于淮滨县新老城区结合部,总面积4620亩。该区域是原淮河支流饮马港入淮口段下游的行洪滩区,地势低洼易涝,主要承担上游五个乡镇雨水和洪水下泄入淮河的任务,属于典型的“洪水走廊”。
早在10年前,淮滨县决定构建淮河文化产业园,整合利用闲置土地,对一大批低洼易涝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融入丰富的“淮河文化”元素,实施走读淮河项目,打造成淮河文化展示区、传承区和集淮河流域的太白顶、淮源亭、孙叔敖祠、淮上茶园、管鲍祠、镇淮楼、射阳簃、瘦西湖、五亭桥、文游台、郑板桥书画院等沿淮两岸三省十市著名的自然景观浓缩于淮滨一地的观光游览园,让游客体现“一日走完千里淮河”的无穷乐趣。
镇淮楼本是雄踞安徽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当地人俗称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800多年。镇淮楼在宋代叫鼓角楼、谯楼,后来改叫镇淮楼。淮滨县在走读淮河项目建设中,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把镇淮楼“搬”到了淮滨的“千里淮河”之中。
其实,关于镇淮楼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史书《直隶和州志》记载,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兀术侵犯和州,围城攻打。宋军坚守城池,日夜防御,不敢懈怠。有一天,军士胡广眼尖手快,一箭射中金兀术的左臂,兀术大怒,下令弩箭齐发。随后,金兵蜂拥而至,破城而入,大肆屠杀军民。守城将领宋昌祚、历阳县令蹇誉等无数军民都壮烈死在谯楼上。危急时刻,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拒不投降,利用黑夜突围,转移到麻湖水寨,练兵备战。后来,赵霖侦察到金兵分散,力量薄弱,立即抓住战机,摆开阵势,一举收复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褒奖,任命他为和州镇抚使兼知州。因此,后人又称“谯楼”为“镇淮楼”。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农历正月),朱元璋献计攻占了和州。郭子兴任命他为总兵官,镇守和州,建立反元根据地。朱元璋常与徐达、李善长、常遇春等人在镇淮楼饮酒赋诗,其中有一首流传至今的七言绝句:
中原杀气未曾收,
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镇淮楼一望,
满天明月大江流。
镇淮楼名字的另一种说法是,明代时,镇淮楼上装置有“铜壶滴漏”,用来报时,再次叫做“谯楼”,后来又放置了大鼓专门用来打更、报警,所以又称为“鼓楼”。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重新更名为“镇淮楼”。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建了镇淮楼,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了街道,重修镇淮楼,并以此为中心开辟了公园。
走读淮河文化景区项目采用“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韵”的开发理念和“梳文”“理水”“建园”“造市”的设计布局,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对河道进行清淤整修和生态修复,把原来低洼滩涂地深挖成湖用于蓄水,把湖区周围地面填高建成景观、景点,将淮滨东湖、西湖和新开挖的天镜湖连为一体,三湖相映,有机串联起新老城区,拉大城市的绿色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兼具有防洪和休闲功能。建成后的走读淮河文化景区,也是沿淮流域乃至全国唯一的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公园。
可以说,淮滨人的生活自古以来就与淮河、港口、水运、造船业息息相关。走进中国淮河博物馆,聆听千里淮河的历史故事,感受着历史的淮河、治水的淮河、文化的淮河之变迁与发展。
坐落于淮滨县城东湖风景区内东山岛上的中国淮河博物馆,由主体楼、碑林、三贤阁、过岛路桥和具有春秋战国时期风格的图腾柱等附属建筑组成。馆内设16个专题展厅,藏有淮河流域出土的具有20万年左右的各类动物化石(鹿角骨、象颈椎骨、胫骨、猛犸象下颚骨、兽蹄)以及淮河流域主流、支流的水标本,以及描绘从桐柏淮源开始整个淮河流域风貌的《千里淮河万古流》大型壁画,用丰富翔实的文物资料全面展示了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再现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进程、我国人民多年来导淮治淮的梦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
中国淮河博物馆是一座专题反映淮河文化演进发展的人文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全方位展示淮河流域文明演进的博物馆,始建于2008年,建设用地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于2012年正式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