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 坊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琴声悠悠


涂保学

周日下午在家看书,突然,一阵悠扬的板胡曲飘入耳鼓。

寻声望去,一位老人,正倚在大门前,他面无表情地拉着板胡。或许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或许是怜悯老人,我把老人请进客厅,他走进客厅一脸的茫然。当老人了解我也爱好二胡,并且很想与其交流琴艺时,他的脸上立时绽开了笑容。

老人的板胡很独特,虽然板胡的琴身油光锃亮、饱经沧桑,但板胡的琴杆、琴筒、琴托十分粗糙,看上去是手工自制的。老人发现我对他的板胡饶有兴趣,便点燃一只烟,渐渐地放慢语调,跟我讲述了他和板胡的故事。

老人名叫周国发,12岁时便加入了龙井人民公社“豫剧团”,跟着师傅“跑龙套”、拉板胡。在“豫剧团”里,周国发起早贪黑苦练基本功,很受师傅宠爱。18岁时,他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剧团里有个名叫朱小兰的女孩,比周国发小3岁,跟着他练功、演出,久而久之,两人便萌发恋情。朱小兰家境十分贫困,两个哥哥都过了谈婚论嫁年龄,均未成家立业。为了延续朱家烟火,朱小兰的父母便托人为她物色了一个婆家。朱小兰未来的丈夫,不但比她大10岁,而且是个瘸子,她婆家人答应把自家的女儿嫁给朱小兰的大哥做媳妇。

朱小兰当然不愿意为哥哥“换亲”。朱小兰的父母为了拆散她和周国发,提出条件:必须盖三间房屋,才能允许朱小兰嫁给他。深爱着朱小兰的周国发,只好投亲靠友拿高利贷,盖起了三间稻草屋。然而,就在婚期临近时,周国发的稻草屋莫名其妙地失火被烧毁了。当周国发的房屋烧毁后,上门讨债的人逼得他四处躲债。两人的婚姻也由此化为了泡影。

而朱小兰的“婆家”,却为“换亲” 的事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经媒人从中说和,徐家闺女先行一步,嫁给朱小兰的大哥;一个月后,朱小兰要再嫁给徐家做媳妇。1970年腊月十六,徐家姑娘如期嫁到了朱家。而朱小兰无论父母如何劝说,就是死活不同意“换亲”。朱小兰的母亲,眼看无法向徐家交待,深夜服毒身亡。

婚事变成了丧事,朱小兰无法面对父亲和哥哥的指责,只能选择和周国发私奔。他们从信阳火车站爬上了南下的运煤列车,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了广西柳州。

朱小兰和周国发来到柳州,举目无亲,只好沿街乞讨。为了乞讨方便,朱小兰拿出身上仅有的3元钱,买来了几根琴弦,又到街上买了个椰子,用椰子壳做琴筒,求助当地的木匠,专门做了一支琴杆和琴托,于是一把人工板胡,在两个恋人地精心制作下诞生了。从此,周国发和朱小兰在柳州市的街道上,过上了夫拉妇唱的乞讨生涯。

居无定所的漂泊、远离他乡的水土不服、母亲离世带来的巨大悲伤使年仅十九岁的朱小兰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她昔日甜美的歌声也变成了信口开河的呓语。

1971年阳春三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周国发从睡梦中醒来,却不见朱小兰。他找遍了柳州市的大街小巷,没能寻觅到朱小兰的身影。于是,周国发寻找朱小兰的范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扩大……

就这样,一把板胡,一首首悠扬的曲子,伴随着周国发的脚步,在中国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寻觅着、飘扬着,至今孑然一身的周国发老人,仍坚信:他的朱小兰,还活在世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