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其实他是在说:‘妈妈给我讲讲人生吧!’”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故事和阅读的关系。孩子经由故事爱上阅读、了解世界,而阅读又丰富了孩子的故事,变成孩子内在的经验和图景。
不必过于专业化课程化功能化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阅读要从怀孕开始,给肚子里的孩子讲故事时,能够感受到孩子的积极互动。胎教主要是疗愈母亲的心情,通过阅读让母亲自身心平气和,安静下来,从而把愉悦、安详传导给孩子。孩子喜欢看什么书,陪他看就行,父母不必太用力,太用力容易焦虑。
著名出版人海飞认为,阅读就是人和书之间的关系,读书就是为孩子打开一扇窗,给孩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我的三个孩子从小每年每人订三份杂志,我的书房里有三万多本书,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读书从来不发愁。我们的家族从不刻意逼孩子读书,子孙中有33人上浙大、4人上北大。”
哈佛大学阅读心理学家珍妮·乔尔的阅读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从出生到6岁是孩子的“前阅期”,意味着孩子约略知道书长什么样,哪些是(或像)书;认得常见的标志、符号、包装名称;会认几个常常念的故事书中出现的字;会把书拿正,边念边用手指字;看图说故事或补充故事内容;会一页一页翻书。
绘本是孩子的恩物,是教学资源,但不是教材;读故事会吸引孩子爱上读书,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区别,千万不要把轻松的亲子阅读变成辛苦的课内学习,父母一定要慎重。童年早期,爱的最重要变量是陪伴。亲子阅读就是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在心中种下喜悦的种子去和世界相遇。
关键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市场上儿童读物太多,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读物?如何按孩子的发展选择读物,促进孩子更好发展?儿童读物和成人读物的优劣标准有什么差异?孩子总是反复看几本书,其他书不看,如何引导……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柳铭心博士介绍了他们所做的微调查中家长的困惑。
“帮孩子选书是父母的社会责任。”海飞给父母提出了四条选书建议。选经典图书,经过优胜劣汰传承下来的图书是优秀图书;选品牌图书,选优秀的作家、优秀的出版社出的品牌图书;选精品图书,并非书价贵、装帧豪华,要选质量好、为孩子着想、从儿童阅读的角度考虑的图书;选分级图书,按年龄段为孩子选书,孩子能够理解得更到位,要选孩子“跳一跳能看懂的书”。
5岁以前的幼儿听故事的频率会影响到他将来的阅读能力。一项著名的研究显示,来自语言贫乏家庭的学龄前儿童,与来自语言丰富家庭的同龄人相比,少接触大约3200万的词汇。孩子从“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到“在阅读中学习”,进而走向“自主阅读”,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亲子阅读的指导原则,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了解儿童,关键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最讨厌父母问‘读这本书你学到了什么?’要求孩子每本书都要学到点什么知识,是在虐待孩子。学龄前最重要的是学会阅读,父母切忌用力过度,否则反而让孩子讨厌阅读。
建议父母给孩子一间什么书都有的书房,相信每个孩子的阅读趣味不一样,不仅鼓励他们读文学,也鼓励他们读科普、读漫画。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什么书适合读?什么书适合讲?什么书适合讲读结合?这跟作品的文字量、内容、题材、表现风格等有关,也和孩子与这本书之间建立的联系有关。要看作品是贴近孩子的生活、情感、想象及趣味,还是更多地表现教育的主题、认知的内容。
儿童主体、阅读本位和文本中心,是亲子阅读的三个重点。儿童主体:阅读应以儿童为主体,他们越参与、越主动、越成为阅读的中心,阅读越有效,家长和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适当节制,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阅读本位:激发引导阅读的方式、媒介以及活动不能取代阅读本身,一定要让大部分时间空间指向阅读本身;文本中心:阅读活动要指向纸质读物,即使一次阅读只推进与完成了其中一些片段,或一个时间段内只完成了一部分内容,也是有效的。
亲子阅读的重点在于互动,大脑的四种营养成分是母乳喂养、与孩子对话、开放性活动和表扬努力。父母要珍惜孩子还不识字、还愿意听故事的宝贵时光,要珍惜睡前故事、床边阅读的仪式感,要建立起家庭阅读时间。阅读不只为了获得知识。它提供了休闲、思考与内省的乐趣。越早开始阅读,就越能体会阅读带来的各种乐趣。
(咏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