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青
2004年夏天,我从东京汴梁调回故乡信阳,已过而立之年,因从事宣传工作的习惯,很快找来本地的日报、晚报,希望好好感受一下故乡的文化氛围。此时,我正好进入了文学创作的井喷期,十多年间,先后在国家级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首),获省部级文学奖项十余次,几乎每次都被《信阳晚报》及时报道了出来。
切身体验多了,我开始发现晚报的文化味儿是如此的浓厚。信阳文学艺术的发展步履,在《信阳晚报》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文学副刊“大家”专版,到“南湖”副刊,再成长扩大到“文化周刊”,像我这样的一介寒儒,无需关系,无需运作,也能频频地大篇幅作品出现在版面上。
在悼念烈火英雄李道洲及清明节期间,我分别写了两首小诗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很快,《信阳晚报》副刊的编辑主动联系我,想要在晚报刊发,她认真办报的精神让我不忍心拒绝,只好在晚报刊发出之后,才投给《解放军报》和别的报刊。之后,晚报首席记者又电话采访我,写出了一篇感人致深的特写,让我又一次成为了被晚报报道的人。
就这样,信阳文化的传承与推进,《信阳晚报》一直不遗余力。这形成了一个品牌,如同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一定会在信阳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