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编者按: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浓郁厚重、值得反复品味的大书。正如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涵,每一座城市也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身份和标签。豫风楚韵的信阳,值得细细品读,也确有其可读之处。读信阳,要从信阳毛尖开始。读信阳,也必读信阳文化、信阳底蕴、信阳菜、信阳的山川湖泊。今起,本报推出《读城记·品鉴茶都》系列报道,分别为《一种底蕴 滋养文化自信》《一片绿叶 托起富民产业》《一把钥匙 开启幸福之门》《一道青山 守护水绿天蓝》《一种味道 锁住悠悠乡情》,与你一起读信阳,读申城的人文与地理,读申城的过往与现在,为你翻开信阳这座城的文化读本。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味道,穿透时光,值得一品再品、反复咀嚼的,莫过于文化。
或绚烂在历史遗存中,或分散于山水田园间,或凝聚于文艺载体,在豫南信阳,不论隐显,丰厚的文化底蕴总能让你触摸到诗和远方。
“信阳沉淀了兼具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相辉映的深厚文化底蕴,这种优势会让信阳的发展建设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谈及信阳文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有如此精辟论述。
豫风楚韵 悠久醇厚
“总感觉有一个博物馆跟踪我。”2014年,《娄底日报》记者龙红年参加“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回去后,便写下《从信阳归来》。
的确!只要你走近过信阳,便可感知历史与文化间萦绕着的豫风楚韵。“信阳人真幸运,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也有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一个个展厅走过,千年来的城市文脉清晰可寻。”昨日上午,在信阳博物馆,一位湖北孝感游客徜徉其间时不禁有此感触。
信阳地处河南南、湖北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兼收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为一体的区域文化特征,便是“豫风楚韵”。
领略豫风楚韵,最直观的地点莫过于信阳博物馆和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其中,馆藏文物逾万件的信阳博物馆展陈面积达10000平方米,分12个展厅。远古家园、淮上诸侯、楚地王风、天下根亲、茶韵天香等六大板块,图文物并茂,将豫风楚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距离信阳市20多公里的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再创新高。
一年前,正是源于这所河南省唯一的楚文化博物馆,《古墓端出一锅“牛肉汤”?》《千年宝剑出鞘闪寒光!》这些新闻通过烟火气十足的表述由全媒体直播火遍网络,引起广泛关注,让当时尚在发掘中的考古现场成了顶级“网红”。这场热浪般的全民关注背后,一定少不了普罗大众对于城市文脉的天然情愫。
美丽乡愁 梦里老家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越垒越高,乡村,无疑成为人们心底最温柔的一处家园。
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幕在即,市长尚朝阳日前在浉河区调研文旅产业发展时着重指出,景区建设既要保护好本地特色乡村文化,又要体现出豫南风格,实现文旅建设与美丽乡村的共建共荣。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信阳自然风光秀美、乡土气息浓郁、民俗文化资源丰厚,乡村振兴战略为不少原本地处偏僻的山村带来了发展契机。
去年“十一”长假期间,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古村落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文化艺术节。碓窝舂谷、灯笼制作、老式电影等二十余项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备受游客和群众喜爱。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技艺的历史典故与发展历程,更在这种文化体验中,深刻感受到豫南乡村文化魅力与活力。
为了让乡村记忆的“底片”得以留存,近两年,新县按照“保护特色村、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的思路,编制完成毛铺、韩山、徐冲、老叶湾等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方案,试图在乡村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认为:“传统乡村文化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乡愁,是乡村旅游的魂。乡村旅游建设与乡村文化保护之间,需要实现‘共荣共生’。”
乡村的文化魅力,更能唤起美丽乡愁。在信阳的山水之上,田野之间,保留了柴扉小院、古旧外墙的豫南民居,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具有“老底子”民俗味的文化体验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流……绵延了千年的乡土文化焕发生机。
文化遗产 绚烂缤纷
土产虽土,自成一格时,便可摇身变成特产。近来,偏隅一方的信阳文化“土产”屡次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出品的文化“特产”。
去年年底,信阳罗山皮影戏应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在法国巴黎举办专场演出;信阳剪纸艺术品作为新年礼物,于年初走入法国议会,并赴斐济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能够代表信阳本土文化艺术,且闻名遐迩的,不止罗山皮影戏和信阳剪纸。63岁的魏桂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光山花鼓戏的省级传承人,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她每年在外演出超过百场。政府组织、群众邀请,在剧场、广场、社区,在校园、工地、农舍……处处都有她的舞台。
“以前是民间艺人,现在是非遗传承人。如今,国家重视,群众喜欢,我们越唱越有信心。”魏桂香的一席话道出了信阳市在保持非遗原生态、将创作融入当代生活的生动实践。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信阳市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25项、市级290项、县级400多项,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26人、市级287人。信阳民歌、罗山皮影戏、光山花鼓戏、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等一批非遗项目声名远播。
信阳传统地方文化的发扬光大,不仅要有“塔尖”式的传承人,也离不开根植于基层群众的沃土。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坚持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提高中保护”“保护好传承人就是保护非遗项目”“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四大保护理念。同时,采取多种形式,送戏到乡村、校园、企业,力求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谷雨已至,信阳的空气中充盈着暖意;浉水涟涟,青山隐隐,就是一幅清新的山水画卷。而画卷之外,无处不在的文化底蕴,则让这座城市格调更高、韵味更浓。
(下期请看《一片绿叶 托起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