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声
古往今来,元宵节留下了大量情趣盎然的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作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秀才妙联为媒的故事了。明朝时,浙江杭州有个年轻的秀才上京赶考,当路过苏州时,正巧遇上一富商悬联招婿。那联写道:“走马红灯,灯红马走,红灯灭熄,走马停步。”秀才有意对此联,可一时难以对上,又考试在急,为不耽搁考试,无奈,只得将联语记下,赴京考试。开科考试那天,主考大人出了一个下联:“飞虎黄旗,旗黄虎飞,黄旗翻卷,飞虎藏身。”正当秀才犯难时,不经意看到了宫门上挂的宫灯,猛然想起富商招婿的那个上联,便用来作答,主考大人阅后大加赞赏,于是他被录取为进士。秀才怀着舒畅的心情返乡,归途中当再次路过富商门前时,又不禁想起了悬联招婿之事,当得知仍无人应对,他喜出望外,马上将考题中的下联写好奉给富商。富商一看,心中大喜,立刻设宴将他招为乘龙快婿。可谓是拾得一联,双喜临门。
明朝才子解缙是对对子的高手。有一次皇上对他说:“书上有这样一句,很难对出下联,朕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来。”解缙就问是什么句子。皇上说:“色难”。解缙应声道:“容易”。皇上听解缙说容易,就等他答对,可等了又等不见解缙开口,就问他:“既然你说容易,为何又说不出来呢?”解缙说:“刚才我已对过了。”皇上想想,恍然大悟。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的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但不知其真才实学,为试探,朱棣出一上联:“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另传,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文武大臣观灯,看到高兴时,出一谜联让大家猜。随同的纪晓岚为了助兴,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更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最后还是纪晓岚自揭谜底:猜谜。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张悦也曾写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街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如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也有不少诗人对元宵夜盛况而留下不朽的诗作。如,苏轼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看元宵影灯戏。”(“影灯”即“走马灯”)。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的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东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欧阳修也写下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一说朱淑真作)的不朽之作。不仅流露出对心上人的痴情,也给元宵夜平添了一段凄婉的小夜曲。
清代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较唐、宋等历史时期毫不逊色。如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螫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又如姚元之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都把元宵节的盛景描写得生动精彩别致。
古时候,吴越一带的养蚕人家在元宵节那天,除了点灯祭祖外,还得祭祀蚕神,以求来年养蚕顺利,蚕业兴旺。
这种习俗起源于魏晋时期。相传吴县有个叫张成的人,正月十五那天夜里,起床时,忽见墙角站着穿一身绿裙的妇人,大吃一惊,以为是鬼。那妇人对他说:“你不必害怕,我是这地方的蚕神。明年正月十五,你必须煮一碗白米粥,上面盖一块半肥半瘦的肉来祭我。我会保佑你家养蚕顺利,蚕业兴隆。”妇人说完,隐身而去。第二年,张成认真地按妇人的吩咐做了。果然,张家的蚕茧大丰收,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消息传开后,四邻也纷纷效仿。渐渐地,这种做法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据说,吃这种肉盖粥时很有讲究,必须爬到屋顶上,一边吃一边还要念咒语。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逐渐演化为在正月十五的傍晚,人们拿着艾蒿或草把到庄稼地里点着烟熏地蚕,防止地蚕损害庄稼,以祈求丰收。
在农村,不少地方正月十五还有一项重要仪式,就是在自家祖坟上为先人点灯送亮。傍晚时分,各家各户带上爆竹、烧纸(冥钱)、蜡烛等来到坟地,逐一到各个先人坟前放炮、烧纸钱,最后用三至四根竹签将纸糊的灯笼箍固定在坟头或坟前,在里面点上蜡烛或油灯。意为阴阳之间普天同庆,不让先祖们遭冷清,有同清明节祭拜祖先,传承忠孝之意。回家后,长辈关上自家大门,在堂屋烧纸烧香,默默地召唤先祖,以示对先辈的敬意。祭祀活动结束,才摆上碗筷佳肴,合家用餐。
除上述外,灯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耍猴、走高跷、撑旱船、打腰鼓、扭秧歌等。总之,表现了这一民族之魂的强大生命力。相信,这种传统民俗将会伴随着历史而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