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 生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闹元宵 说说信阳民俗背后的故事


黄瑞英火绫子扮相
五彩麒麟灯
樊恩荣表演花伞舞

编者按:元宵佳节,信阳人有很多热闹的庆祝方式,或歌或舞,让人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沐浴传统民俗之风。其中,赏花灯、火绫子、花伞舞等仍然深受地方群众喜爱。为此,本报特推出一期元宵节民俗报道,透过个体视角,素描元宵民俗,弘扬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马依钒 文/图

偷着学艺的 “火绫子”传承人

“老杆火绫子前面舞,腊花后面跟一串。队形变化套路多,大人小孩都爱看……”2月28日下午,一场以“红红火火过大年”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体彩广场精彩上演,信阳传统民俗火绫子刚一出场,便引得阵阵掌声。

火绫子省级非遗传承人黄瑞英扮演的“老杆”无疑是节目的最大亮点。这个贴着八字胡、带着礼帽、又唱又跳,手持火绫子插科打诨的“老杆”,稳稳把控整场演出节奏,从形象到语言,笑料十足。台下的观众很难想象,女扮男装的黄瑞英已经65岁。

起源于汉代,演出动作潇洒大方,情节诙谐风趣的火绫子是商城县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深受群众喜爱,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老杆”是演出的主角,手持火绫子的风趣老汉,即兴编作压韵的板词,引领整场演出。

为了这场演出,当天早上,黄瑞英便从商城赶到信阳做准备,化妆、彩排、走位,每个细节她都精益求精。彩排间隙,她向记者爆了个“猛料”,“我的火绫子是偷着学来的!”

“父亲是我们那里小有名气的火绫子艺人,我三四岁起,就看他演出,很着迷。”黄瑞英向记者娓娓道来。自打记事起,她就被热闹幽默、接地气的火绫子迷住了。但当时,表演火绫子的都是男性。父亲严令禁止黄瑞英学习火绫子。

“父亲一有演出,我就在后台偷偷地学。”黄瑞英说,到后来,说、唱、跳等各个演出细节她都已烂熟于心,还趁家里无人时,自己演“老杆”,偷偷过把瘾。

80年代,火绫子又回到群众生活中来,已经三十而立的黄瑞英也重拾曾经的梦想,学习火绫子,成为商城县唯一一位能扮演“老杆”的女演员。

黄瑞英永远忘不了2006年的一场演出。当时她和朋友刚成立了商城县映山红艺术团,到家乡汪桥镇演出,她郑重地邀请已经85岁的老父亲去观看。演出结束后,黄瑞英直奔父亲旁边。“这小女子演的还可以!没想到偷着学会了!”黄瑞英说,父亲的这句鼓励让她刻骨铭心。

如今,黄瑞英早已成为火绫子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收了徒弟,一年要演出二十来场。“时代进步了,火绫子的台词、动作、道具等也都有了不少改变,但我对这门艺术的喜爱自始至终,从未改变。”演出结束后,在后台整理道具的黄瑞英对记者说。

“五彩麒麟灯”承载满满父爱

又是一年元宵节。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家住潢川县滨河湾小区的朱亮亮迅速吃下晚饭,这个11岁的男孩儿迫不及待地要求试灯笼。

朱亮亮捧出爸爸为他手工制作的“五彩麒麟灯”。雨还没停,只能在室内试。姐姐朱慧岚关掉屋内的灯。花灯点亮,一只栩栩如生、颜色艳丽、憨态可掬的五彩麒麟呈现眼前。

“三年来,爸爸每年都会在元宵节前,为弟弟和我做花灯。”刚参加工作的朱慧岚告诉记者,正是她的“激将法”让年近半百的爸爸重拾起儿时做花灯的手艺,不惧繁琐,接连几年变着花样地为儿女送上元宵节礼物。

“几年前,潢川县城一家房产企业组织了一场元宵节灯展,我和爸爸同去参观。”朱慧岚向记者娓娓道来。当时展出的都是大型的手工花灯,参观之余,父女俩讨论起来。“爸爸当时说他小时候跟爷爷学过,会做一些小的。正好我觉得小的能够提在手里,更有意思。”

“大的有啥好?小的提在手里更好玩。”“小的倒是会做,就是有些麻烦。”“麻烦怕啥?我和弟弟帮你啊!”就在这样的你言我语中,朱慧岚的爸爸打定主意:来年元宵节一定要给孩子做花灯。

当年腊月,她的爸爸就着手准备材料。劈竹篾、买彩纸、买蜡烛,再备上毛笔和颜料。用了半个月的功夫,做出了一只大号麒麟花灯。“为这只麒麟画上眼睛后,爸爸很高兴。一方面践行了对儿女的承诺,另一方面也遗憾好多造型都已忘记,没能传承爷爷的手艺。”朱慧岚告诉记者。

“说是帮手,我却只有围观的份儿。制作过程远比我之前想象的复杂,眼睛、牙齿、胡须,都是另外做好,粘上去的。有种颜色买不到纸张,是爸爸用颜料染上去的。”回忆起当时的制作过程,朱慧岚不禁感慨,“父亲全凭30多年前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做出来,其间,手还被划伤了。”

“今年做花灯时,我和弟弟已经成为真正的帮手。做眼睛、画颜色等工序都能单独完成,我和弟弟对花灯的喜爱让爸爸很欣慰。”朱慧岚说,希望明年元宵节前,自己也能独立制作一个花灯。

一把“花伞”药到病除

63岁的樊恩荣举起花伞,仿佛变了一个人。神采奕奕,完全想不到两年前,她差点儿终身残废。

2月28日14时许,在体彩广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排练《游春》的花伞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樊恩荣,她又演又导,看上去活力十足。

商城花伞舞源于唐朝,代表着大别山民间舞蹈的风格。表演者手持花伞,伴随着不同步伐,有扛伞、转伞、甩手帕、挽花、风摆柳、望月等各种动作。过去多为男扮女装,新中国成立以后,姑娘、媳妇甚至老婆婆也打破陈规陋习的束缚参加表演,花伞舞蓬勃发展。

樊恩荣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12年,商城花伞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樊恩荣也被命名为商城花伞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6月,樊恩荣在一次排练中摔伤,导致股骨骨折。她被连夜送到了医院,做了髋关节全置换手术。这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雷。手术后的樊恩荣问医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后还能继续跳舞吗?

得到再跳下去可能终身残废的回答后,樊恩荣十分消沉,一段时间内都闷闷不乐。然而在舞蹈团姐妹的陪伴和鼓励下,樊恩荣的身体逐渐康复,走下病床后,又重拾起花伞。

三个月后,在当年商城县的重阳节文艺演出中,迈着款款的舞步,樊恩荣又站上了舞台,凭着一腔喜爱和超凡毅力,与花伞舞不离不弃。

“那次手术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有时候在舞台上感到吃力时,不经意间我会用手撑一下地面。”樊恩荣说:“花伞舞就是我的良药,一辈子也离不开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