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说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最近一款火爆的小游戏《旅行青蛙》,在我看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有一个12岁女儿的“养蛙”朋友说:“最近朋友圈被一只小青蛙刷屏了,几天前我还对频繁念叨自己蛙儿子的朋友表示嫌弃,结果现在也化身成一个操心磨叽的老母亲,不可自拔。这就跟养娃一样,怕他饥来怕他寒;他在家的时候,我就盼着他赶紧出去玩;他出去玩的时候,我就盼着他赶紧回来。这不正是我们做父母的想法吗?”
一个年轻朋友坦言:“养了几天蛙,我开始理解父母了,也终于明白最爱我的人是谁。”
据说《旅行青蛙》是日本生育部门为了测试年轻人生育意愿,联合游戏公司开发的。如果玩游戏超过一周,游戏就会给玩家发一封3500字的长信,鼓励生个娃。
其实,一个网络热词或者游戏的广泛流行大多有深层的心理诉求和群众基础。在一只虚拟的旅行小青蛙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众生相。
当青蛙带上你准备的背包出去之后,你就开始想念他。我现在写稿的时刻,儿子大约已经到了崇礼的滑雪场,早晨5点出发,说三天以后回来。
他出去1个小时了、3个小时了、5天了……怎么还不回来啊?怎么连明信片都不寄一张回来呀?是在外面迷路了吗?忘了妈妈了吗……
而我的担心是,他会不会摔着、冻着、饿着……
种种的猜测、担心、忧虑,这就是父母。
青蛙出去旅行背包里的东西也分档次,越好的东西越贵。每隔一个小时你要收一次四叶草,四叶草越多蛙才能吃得好用得好,不能让他受委屈。甚至会花钱充值,就希望他能去更远、更美好的地方去看看……
在能力范围之内给孩子最好的,这也是父母。给他买上千元的耐克鞋,自己穿300元的皮鞋……不管穷富,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
我在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从“养蛙”游戏中认识到父母的用心,体会他们的爱心,那么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就会消减。
当然,做父母的也要时刻换位思考。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这是爱的成全。
的确,一只旅行青蛙,有的人看到归来,有的人看到远行;有的人发现世界,而有的人发现了爱。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是——根与翅膀。无论何时请记得飞翔;无论何地,都记得回家!
我妈让我帮她下载了一个,然后她把那只青蛙起成了我的名字。现在我妈的手机里养了一只“我”。她很开心地和我说,那只叫“我”的青蛙给她寄明信片了。我希望我能是那只青蛙,至少看起来可以让我妈开心。但我觉得肯定不如它,不如那只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