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 化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马祖常在光州(中)


祖常在随父居住光州的10年里,父亲经常领他去北宋名相司马光祠祭祀司马光。并在司马光祠栽植松树。祖常更是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汉文化典籍,经常闭门攻读,足不出户,“三年不窥园,自谓五经笥”(《壮游八十韵》)。当时,有祖常这样的家庭背景,先弄个书吏,然后再由吏入官,进入仕途并不难。但祖常不屑于当一名小吏,“无意于斯世功名利禄之业,闻古有所谓立言之士,粗愿学焉,而弗舍之也”(《杨玄翁文稿序》)。这个时期的生涯与志趣,他都写进了诗歌中。他自述:“三十能歌诗,鄙薄雕虫技。不肯学仕宦,慷慨负高义。”(《壮游八十韵》)“诗书百年泽,濡翼岂梁鹈。尝观汉建国,再世有日。后来兴唐臣,胤裔多羌氐。”(《饮酒六首》)他的榜样是汉代的金日,是唐代少数民族出身的开国功臣们。

祖常攻读儒家文化典籍,态度严谨,经史皆通,为以后能抓住实行科举的机遇,顺利踏入政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就了他的元代著名诗人的地位。祖常曾说:“平生情思苦爱诗,更喜坐啸销永日。”(《闲题》)又说:“不做还山梦,因吟李杜诗。平生无饱饭,抵死只忧时。实事兼唐史,风流揖楚辞。”(《五言》)

祖常留传下来的诗篇,有一部分是描写光州田园风光的诗,如《田间》《观耕者有言》《淮南田歌》《淮南渔歌》等,写出了光州的自然风光与风土民情。这些诗出自祖常对光州民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领悟,特别是社会的不公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如《踏水车行》,揭露出天旱粮荒之时,农夫们饿着肚子车水抢救秧苗,而富人却哄抬米价,乘机贱买农田,致使农民失去土地。《缫丝行》则是地方官员强征暴敛,县令亲自上门索取“马鞭丝”的真实写照。一家人养蚕熬过多少时日,付出几多辛劳,终于有了收获。婆媳充满了希望,不禁喜上眉梢,而公公想到的是自己的大儿子还在戍边,寒冬尚无衣御寒,所收之丝正可为儿添衣之用。正当一家人为新丝用场争议时,县令带着强奴,登门“横索马鞭丝”。“马鞭丝”无疑是一种苛捐杂税,一家人辛苦几个月才得到的一点收获,被横征暴敛所夺去。被夺走的不仅是蚕丝,更夺去了一家人的希望,一家人的亲情。在《拾麦女歌》中,祖常对拾麦的寡妇寄予极大的同情,但又无法解决她的困苦,只好劝以知天命:“拾麦女,拾麦女,尔莫嗟,尔莫忧,人生赋命各有由。贫贱艰难且莫辞,毕竟荣华成底事!”也许会有人说这反映马祖常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正是祖常思想的真实写照。

随后,马润调漳州同知总管府事。这次祖常没有随父宦游,而是留在光州。他曾对幼弟说:“我有六兄弟,我长汝最幼。我长守田庐,汝幼侍亲右。跋涉万里途,随牒越闽岫。”(《寄六弟元德宰束鹿》)山水秀美的光州,虽然没有北方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壮丽,但人杰地灵:楚相孙叔敖封于斯,宋代名相司马光生于斯,传为美谈的息夫人更生活于斯。座座青山,矗立着光州的道道风景;潭潭磐水,蕴含着光州的种种风情;层层梯田,展示着光州人的勤劳品质。世为雍古部族的祖常,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置田筑室而愿家焉。他在《偶成》一诗中深情地写道:“自爱屋南芳树林,十朝暑雨翠沉沉。地清讵知无栖凤,烟合时复有鸣禽。读书草堂生曙彩,望野古城留夕阴。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傅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