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曹良刚)日前,虽是隆冬时节,商城县鄢岗镇崔楼村锦德羽毛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农村留守妇女和群众还在紧张地加工羽毛制品。
“俺家三个孩子上学,以前不能外出务工,全靠种田种地挣点微薄收入,生活很困难。现在好了,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照顾小孩上学,还带着把田地种种,一年也能收入一万多块钱。”正在对做好的羽毛制品进行包装的贫困户赵德俊感激地说。“老板对我们员工都很好,为了让我们少跑路多挣钱中午还管饭。”
“我们公司的产品全部要纯手工制作,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工。将羽毛按长短大小分拣、去毛骨等初加工程序,农户可以在家里做,这可以满足留守妇女在家照顾小孩的需求,做好后按10元-12元/斤的价格收取。现在正在厂里干活的有80多人,主要将羽毛进行漂洗消毒、排版制作、定型、包装。”该公司负责人王德全热情地忙着介绍。“我们公司采用‘公司+扶贫车间+农户’的模式,带动附近高台村、沙岗村、蔡楼村等5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和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直接带动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10000多元。”
据了解,今年44岁的王德全,在外接触羽毛行业10余年,为了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于2014年返乡创立了锦德羽毛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投资600多万元,现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年纯利润近200万元。做成的羽毛服饰及面具通过物流转运到上海、宁波、深圳等大城市然后出口国外用于化装舞会。
“目前我们的羽毛制品销路很好,订单越来越多,供不应求。我们还要扩大规模,正准备投资100万元建一个大仓库。将来尽量把附近几个乡镇不外出的劳动力都吸引进来,把部分业务分包出去,我只负责按标准回收。这样可以将更多利润让给员工。”说起未来王德全信心满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一人富了不算富,随着效益的好转,我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