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时接送的是母亲,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儿童乐园里陪伴孩子的是母亲,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样看不到父亲的身影。父亲的缺位,似乎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应认识到父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采取措施改变缺位的现状。
父亲对培养孩子有独特作用
父亲的陪伴在幼儿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幼儿同父亲在一起,有更多跑、跳、爬等全身运动的大动作运动机会,对于处在骨骼、肌肉发展关键期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临床医生也发现,缺少父亲陪伴的幼儿在体重、身高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较落后,而且患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几率较高。
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母亲相比,父亲与幼儿之间进行的游戏与活动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冒险性,如玩球、骑车、游泳及户外冒险活动,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此外,父亲的陪伴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研究发现,一天中与父亲相处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智商高于一周内接触父亲小于6小时的孩子。
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严父慈母”是典型的中国家庭教养模式,母亲在幼儿教育中多表现出温和的一面,父亲则往往比较严厉。而父亲的严厉对于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等个性品质有重要作用。此外,母亲心思细腻,常把幼儿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而父亲则更敢于放手,让幼儿勇敢探索未知世界,让幼儿有信心、有勇气面对未知和困难。
利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观察学习,尤其是观察模仿与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性别角色意识。女孩子有了父亲的榜样角色,温柔中不乏坚强;男孩子有了父亲的“楷模”作用,更增添几分男子汉气概。
父亲缺位缘于观念盲区
父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是谁都无法替代的,改变幼儿成长中父亲缺位的现象,不妨从以下几点开始。
很多时候,父亲并不是有意缺位,而是受到诸如“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母亲负责孩子养育问题,学校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父亲负责赚钱养家。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人们忽视了父亲对幼儿的教育同样具有参与权。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关键作用,突破旧有观念,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协调好父亲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关系,少喝一杯酒,少加一会班,抓住琐碎时间陪陪孩子,多去幼儿园了解孩子情况,加强与孩子、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真正让父亲由教育孩子的“局外人”变成教育孩子的“局内人”。
补齐父亲缺位需全家行动
父亲的缺位,不仅与个人有关,更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成员应创造条件支持父亲与幼儿相处,营造有利的家庭环境。爷爷奶奶等老人要适当“放手”,把孩子的事情多交给爸爸,提供机会让父亲陪伴孩子。比如,让爸爸接送孩子去幼儿园,爸爸与幼儿共同刷牙、洗脸和洗脚等。母亲要适当“放权”,不要对幼儿的一切独包独揽,而是积极创造幼儿与父亲沟通交流的条件。比如,父亲与母亲轮流给幼儿讲故事,每周开展一次家庭共同活动等。事无巨细,事无大小,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父亲均参与进来,小陪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大改变。
客观地讲,幼儿成长中父亲的缺位,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而与家庭和幼儿息息相关的幼儿园在社会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幼儿园应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发挥宣传的作用,从意识层面推进。借助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班级QQ群等平台,围绕“幼儿的成长需要父亲的陪伴”主题设计系列内容,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通过外部力量推动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可以利用家园合作,发挥活动的作用,从行动层面推动。比如家长会、亲子阅读、户外游戏等家园合作活动,鼓励或强调父亲的参与,改变父亲陪伴幼儿少的现象。(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