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书 香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见微知著画风骨


——读《鲁迅还在》有感

鲁迅是伟大思想家,也是一个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文人。从随笔集《鲁迅还在》23篇文风踏实、资料详尽而不失灵动的文字里看得出,作者阎晶明眼里的鲁迅,并不是张爱玲描述胡适时所谓有“黏土脚”巍巍峨峨的“偶像”,而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文人和前辈。

《鲁迅还在》第二篇谈及鲁迅吸烟史,这是个有趣的角度。吸烟于鲁迅,有时的确是寂寞人生的陪伴,有时则直接进入鲁迅文字世界,成为一个富有意味的文学意象:“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这首《秋夜偶成》其尾联由“鸡鸣不已”的历史沉思,经“烟卷”这一现代意象结束于现实的苍凉,可谓鲁迅律诗中佳作。阎晶明眼光独到之处恰在于,从吸烟这一现代文人日常习惯,引入对鲁迅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惯的观察。譬如,他注意到鲁迅日常并不在意香烟的好坏,通常“买的是比较便宜的品牌”,可一旦得到好烟,却绝不独用而喜欢和朋友分享。尽管如此,阎晶明也没有拔高鲁迅吸烟这一行为的意义,吸烟在鲁迅小说里不时出现是强化氛围与人物处境,更多时候,吸烟也仅仅是鲁迅不开心时一种解闷方式而已。鲁迅不是什么完人,他也有你我都没法避免的弱点,比如,戒烟之难。

《病还不肯离开我》一文索性梳理了鲁迅的疾病史。此前还从未读过这么详细的关于鲁迅生病的整理与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阎晶明认识到鲁迅创作与病痛的关系,“伟大的创作多在病痛中完成”这话虽然不无偏颇,但对鲁迅却特别适用。社会学家早就发现,疾病的“解放性”就体现在,“它能使人重新去认识那存在于社会范围之外的‘生活的真正意义’,疾病带来了发现自我甚至是超越自我的可能。”不过,鲁迅病情之重,除了生理原因外,心理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夏济安在《黑暗的闸门》中就细致描写鲁迅1936年8月6日写完那封著名的充满怒火的《答徐懋庸》后身体状况的急转直下,10月19日,鲁迅便病逝了。假如作者能够再增添些这样心理上的内容,则病中鲁迅的形象似乎会更立体化一些,虽然作者详尽的描述已经非常生动了。

与疾病不可分割的自然是死亡。鲁迅去世前不久便写过著名的《死》,对身后事做了清楚明白又不失思想家本色的安排,尤其鲁迅这句“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至今让人如芒在背。考察当下文坛艺坛,不由觉得《鲁迅还在》这书名起得着实有道理。阎晶明对鲁迅死亡观的切入点很别致集中,即鲁迅如何在文字里“记念”故亡者。《故人云散尽余亦等轻尘》一文落脚在鲁迅关于死亡有意味的生活与创作细节上,逐一分析鲁迅十几篇悼亡文字后,阎晶明强调,在中国传统根深蒂固的文化环境里,“死亡变成了一次应景‘作文’比拼,这是鲁迅更深层次的悲哀,他是不愿意参与到其中的”。因此,鲁迅的悼亡文字往往是不得不写时方动笔,而动笔必然有深情。

作者特别辨析强调鲁迅一反“死者为大”风俗,虽笔下对亡者饱含深情却更在意他们身为常人的身份。如写到柔石时,像一个父亲一样不禁琐碎地想到“天气冷了”,不知道柔石狱中可有被褥。也许,鲁迅对死者悼念的独特之处,还在于阎晶明观察到的一个细节,鲁迅关于珂勒惠支版画《牺牲》的评论,对于年轻人的牺牲,鲁迅感同身受地说出“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这样一句诚挚而独特的话。从阎晶明的细腻梳理与深入分析中,鲁迅生命中沉重的“黑暗面”中的亮色逐渐凸显出来。诚如某些论者所言:鲁迅“远未达到胡适、周作人的宁静心境,但比起这两人,他也许才是更加伟大的天才”。

这本书从文本细读和材料阐释出发折射鲁迅风骨,多了几分生动趣味。这不算一部有突破性的“传记大作”,却是一本从不同侧面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亲切深情而不失幽默的鲁迅的枕边小书。其中大部分文字是文学性的,不过其生动描述也未尽掩盖其严肃的史学态度,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了解一个“人间鲁迅”。(据《人民日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