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雨
特教老师往往让人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有什么样的魔力,可以让那些因为智力、因为损伤,影响了正常交流的孩子相信他们?昨日,当记者走进信阳市特殊学校,了解特校教师周燕的日常工作后,找到了答案。
在特校里做了10年老师,周燕说坚持和陪伴赢得孩子们的信任。
“我还记得第一天去上班的情景。一走进教室,我就被惊呆了:全班一共有9名学生,都是有残缺的儿童,有的智力和肢体都有残疾,有的不会说话或者口齿不清,有的喋喋不休、烦躁不安,有的甚至跳起来大喊大叫。”当时,刚刚接触特校孩子的周燕看着眼前的情景,她想退缩。
“就在这时候,一双小手拉住了我的衣服,我低头一看,是个小女孩,她正用呆滞的目光看着我,我感觉那眼神仿佛是看到了期盼。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要留下来,用爱去浇灌这些残缺的花朵,不为别的,就为那一瞬间期盼的眼神。”周燕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工作的这10年里,周燕说她就算再苦再累,也没有想过放弃。“说实话,真的很难。我也不是专业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对于怎样教育这些孩子,我没有任何办法,在最开始的那一年,我经常是焦头烂额,满嘴燎泡,既要学习如何做一名教师,又要学习如何教好学生。”周燕说,每次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就静下心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查阅资料,了解残障儿童的特点,再仔细观察揣摩班里孩子的特点,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几年来,周燕课堂上做孩子们的老师,课外做他们的朋友,生活中做他们的慈母,引导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进行生活自理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孩子们有了进步,她自己也有了进步。“当我第一次上优质课得了市级二等奖时,我流泪了,为我自己,也为了我的孩子们,是他们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是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直陪着我。我爱孩子们,他们也爱我。”周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