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 生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亲子菜园”圆了乡亲生态脱贫梦


本报记者 刘 翔 唐 车

“道路修到蔬菜地,大棚设施盖遍地,大车小车田地头,发家致富不用愁。”12月4日,记者采访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村民王有志时,他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随口就来这么一段顺口溜。

几年前,王有志还是贫困户,家里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今年年初,他加入众诚合作社,流转6亩土地,每月还能从合作社领到2000元工资。

楼畈村位于董家河镇东边,距信阳市区20公里,交通便利,气候土壤条件良好,适宜种植茶叶、蔬菜等农作物;全村1875人,劳动力多。

过去,楼畈村发展落后、矛盾突出,既是贫困村又是软弱涣散村。今天不一样了。楼畈村着力打造“小小农夫”亲子菜园,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建设,让农业经济对接精准脱贫,越来越多的人脱了贫致了富。

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宏返乡创业,在驻村第一书记吴明和帮扶单位浉河区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众诚合作社,建立了浉河区第一家“脱贫攻坚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今年年初,张玉宏流转土地102亩,打造“小小农夫”亲子菜园,以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主,土地分为对外认租种植和集体种植两种模式。认租种植园以20平方米起向市民出租,并以露天每20平方米800元/年、温室大棚每20平方米1200元/年的价格向认租市民收取租金,同时免费为认租市民提供种子、农具和专业技术指导,免费帮忙采摘送菜上门等服务。

“目前‘亲子菜园’已经认租接近1000份,参与种植的合作社员上千人。初步估计,农场每年可为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带来将近3万元的收益。”楼畈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明介绍。

楼畈村这一模式,一方面促进了村集体增收,另一方面还能帮助部分农民实现在农场里打工赚钱,调动了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

吴明说,村里规定,合作社70%的利润必须作为红利分配到贫困户手中。村里不仅从合作社帮扶贫困户,对于老弱病残的贫困户,帮扶责任人还积极提供就业机会,比如贫困户陈发书家因学致贫,便由帮扶责任人介绍其到九中东校区做门卫,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贫困户陈克奎,年龄较大,房子破旧,没有改善住房能力,村“两委”给其盖了一间平房。同时,楼畈村每年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服务20多次。

“接下来,我们要在楼畈村及周边村培养一大批蔬菜管理能手和土专家,做到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支撑。”张玉宏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