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老房,互相守望
闲里偷忙,种菜开荒
红绿相映,争相攀爬
菊不厌贫,花开正艳
破落老街,也曾繁华
河边老树,半生半僵

本报记者 周 涛 文/图

城中村是习惯意义上对城市中老街坊生活区的称呼,因为大多房子破败,配套设施落后,巷道曲折如羊肠,加上原住民有一部分属于农村户口,故而称为城中村。在许多老信阳人看来,三里店便是一个有文化底蕴和民风传承的城中村。

沿浉河南岸走进三里店,你总能被眼前的慢生活景象吸引到:抱着小孩从百年老桥上走过的人,不时半扭着脸笑逗一逗小孩;菜地里辛勤劳作的村民,逢熟人便问声好,寒喧几句;村口路边几位老人悠闲地打着麻将,每当摸到想要的牌,总得向身边的看牌人“炫耀”一下……一幕幕最平实的场景,掺杂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经意间印入眼帘的每个画面,都能触动人心中的时光印记。

在这个周边早已被高楼掩映的老街中,至今仍裹着几幢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据说,清朝末年,鸡公山上的传教士大多是从李家寨境内的老李湾码头经由三里店渡口下船,这里也因此成为传教士在信阳的最早据点。100多年前的信阳,水运依然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淮河上游的货物大多在这里进行转运,民国时期《重修信阳县志》就曾写到:“三里店寨。初仅贫市,道光中盐业发达,始称极盛。”

此后的1928年,杨靖宇在境内徐家大湾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更使三里店名声大噪,徐家老屋至今还坐落在三里店几处民居之间。然而,真正让三里店闻名于世的还是1953年在其境内鲍家山一带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这次考古发现让三里店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如今,三里店或许风光不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个城中村的灵魂也终将消散。即便看不到拥挤的人潮,听不到众多小贩的叫卖声,但也请记住它曾经的样子。因为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棵大树、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