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乐见广场舞
本报记者 周 涛 摄
淮滨泥叫吹
罗山皮影法国演出

编者按:沐浴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信阳大地生机勃发,老区人民精神振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奋发进取的热潮,各行各业呈现出喜人景象。本报从今日起,刊发一组特稿,分别从文化、扶贫、农业、生态等几个侧面,展示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人民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老区信阳取得的发展成就,敬请关注。

虽时至初冬,豫南信阳依然美得不可尽言:秀美于外,是遍布山乡的五彩斑斓;流动于内,是浸润于城镇山乡深处、与新时代律动共振的文化之脉。

聆听皮影唱腔里的千年流转,欣赏广场舞步的顾盼生姿,回味民间剪纸的地方风情……不言而喻,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灵魂,也是其活力所在。城市和乡村,传统与现代,不同韵律和内涵的文化风景交相辉映,展现出魅力信阳的独特风采。

皮影戏巴黎放异彩

忙!从9月下旬开始,罗山皮影新秀剧团忙碌异常,每天都在排练和演出,练习唱腔,打磨表演细节。

怎么能不忙?继应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10月2日至6日,罗山皮影在巴黎成功举办专场演出之后,昨晚,团长陈雨伦向记者介绍,剧团准备再次走出国门,到德国柏林演出。偏隅一方的信阳文化“土产”走进世界文化之都,成了中国文化“特产”。

回忆起不久前的法国演出经历,陈雨伦介绍,散场时,那些外国观众纷纷上前去,要近距离探究一下艺人手中的皮影人偶,对皮影的制作过程、肢体结构、表演手法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一位法国观众说,当把皮影放在灯下,透过光线看到那些五彩斑斓的颜色时,真是美不胜收。

罗山皮影始于北宋景祐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经过世代皮影艺人的潜心研习、不断精进,在传统皮影艺苑中独树一帜,已成为豫南曲艺表演的代表作品。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1名、市县级40余名、艺人500余名。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三国演义》《杨家将》《包公案》《岳飞传》等100多个。

乡土文化 气象万千

豫南风韵,气象万千;豫南文化,千姿百态。能够代表信阳本土文化艺术,且闻名遐迩的,不止罗山皮影。今年年初,在中国文学艺术家2017年春节大联欢会上,全国2000多名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场内,一幅栩栩如生的巨型鸡年祥图剪纸让人眼前一亮,这幅剪纸的创作者正是信阳民间艺术家许煦。

“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

这是淮滨县流传着的一首童谣。“小叫吹”指的就是淮滨的泥叫吹,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作为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泥叫吹从当初庙会摆摊卖给孩子们的玩具,到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价值得到不断重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郑金宇为代表的泥叫吹传承人开始思考将文化做成产业。

不久前,河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示,信阳市包括皮影戏、民间剪纸、泥塑、信阳民歌、嗨子戏等10位传承人名列其中。信阳地方文化的发扬光大,不仅要有“塔尖”式的传承人,也离不开根植于基层群众的沃土。

群众文艺引领新风尚

这边,文化“土产”变“特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得风风火火;那边,从城区到山乡,在素有“歌舞之乡”的信阳,群众文艺活动也是有声有色。

11月1日上午,《魅力城市·最美乡村》走进信阳拍摄基地揭牌仪式暨99广场舞全国巡拍活动,在体彩广场举行。全市20余支舞队的上千多名广场舞者与爱好者齐聚于此, 1000余名衣着鲜亮的广场舞者跟着节拍,共同演绎了《美丽中国》《八月桂花遍地开》,以及极富地域特色的《魅力信阳走向新辉煌》。在现场,不管是舞者还是观众,大家都乐在其中。

同一时间段,家住商城县吴河乡清塘坳村的李启凤也没闲着。这位村广场舞队的领舞,正忙着和40多位队员一起排练节目。李启凤介绍,自从去年9月,清塘坳村的文化广场建好后,慢慢地,村民都喜欢上了广场舞。“我们有个名叫‘欢乐广场舞’的微信群,一到傍晚,群里就会很热闹,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争相加入我们。”

记者从信阳市群艺馆了解到,每年节庆期间,都会组织编创人员创作和编排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其中,公益性、群众性的《百姓大舞台》直面基层百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创造美、展示美、欣赏美”的民间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信阳文艺界深入开展“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大舞台,成为广大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大舞台,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