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供水工程一线工作者史豫辉

●本报记者 杨长喜 整理

自从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老百姓的饮水安全,一直把供水保障能力建设作为市里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来抓。经过几年的改造,能够用上自来水的老百姓越来越多;除去不可抗拒因素,市区大面积、长时间停水的现象越来越少;部分地势高的区域水压低的现象也消除了。眼看着老百姓的用水越来越有保障,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记得以前,因为种种原因,老百姓用水很难得到保障。为什么呢?因为基础设施太差,中心城区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水管网仍在超期服役,老化严重,不仅给我市供水企业的日常维护带来很大困难,也给中心城区的安全供水带来极大隐患。南湾水厂上世纪70年代建成使用,制水工艺已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对水压和水量的需求;湖东水厂的玻璃钢管道使用近20年,已经变形,这唯一的供水管道随时都有可能因破损导致城区用水陷入瘫痪。

后来,市里连续多年把供水设施建设列入政府十件实事或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也越来越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湖东水厂输水复线管道改造工程。工程开工正是大夏天,天气炎热,可是为了尽早去除隐患,全体参建人员克服种种困难,精心施工,加班加点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该项工程。10月16日试通水成功后,我们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湖东水厂取水头部至净水厂输水有了“双保险”,我们再也不用为那条老化的管道而提心吊胆了。后来,南湾水厂也进行了制水工艺升级改造,供水保障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我们心头的压力就更小了。

连续几年的时间,我们先后完成了高铁片区供水加压站及引水管道工程,对东方红大道全线供水主管道进行了更换改造,完成了鸡公山大街红军广场至北立交桥以北区域DN600供水管道工程建设,实施了信阳市中心城区供水主干管改扩建(滨河南路)工程等项目,解决了部分沿线水压低或者没有自来水可用的问题,为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市民的用水安全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作为一名普通的供水工作者,我为能给信阳这座宜居城市增添色彩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