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翔 孙浩然
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价值和抱负。
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信阳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和梦想。
2007年我市启动“六城联创”工作至今,信阳人民在这条向着健康和文明城市迈进的道路上砥砺奋进了整整十年。
十年,励精图治,积跬步,以致千里;十年,厚积薄发,聚量变,以致嬗变。
人们不会忘记,20年前的信阳市,低矮破旧的瓦片房随处可见,“脏、乱、差”一度成为信阳的代名词。
人们不会忘记,20年前的信阳市,街道狭窄,尘土飞扬,“大县城”成了人们形容信阳市的玩笑话。
人们不会忘记,商贩宰客,邻里不睦,让信阳这座有着一千多年文明历史的豫南小城遭遇尴尬。
糟糕的城市软硬环境,一度成为信阳发展的瓶颈。
信阳要发展,必须改善城市环境;要改善城市环境,不能坐等,只有实干!
2007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与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相融合,“六城联创”,统筹部署,同步推进,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倾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近年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克难攻艰,“六城联创”全部创建成功。尤其是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让信阳脱胎换骨,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市民素质显著提升。
这一项项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市委、市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决心意志,镌刻着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一点一滴。
多措并举 创建让信阳更聚力
十年间,尤其是近年来,信阳举全市之力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城市软硬环境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时代内涵。
“要坚持为民创建,持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城市、文化厚重的城市、和谐宜居的城市、卫生健康的城市,在深化道德内涵、培育文明风尚上下功夫,在提升市民素质、规范市民行为上下功夫,在科学规划上下功夫,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问题整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市委书记乔新江在谈到“为谁创建”时话语铿锵有力。
“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立即行动,真抓实干,合力抓好创建任务落实,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持续用卫生城市的成果,助推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把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市长尚朝阳话语掷地有声。
市委、市政府将创建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惠民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多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安排部署工作,研究解决问题。
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兼任创建工作政委和指挥长,以上率下;所有市级领导“包市场、包路段”,现场督导,现场指挥;市委常委分别担任各攻坚行动领导小组组长,重点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先垂范,全市干群应声而为:中心城市各辖区单位纷纷成立了专门机构,领导和指挥本辖区的创建工作;各级党政干部和社区群众自觉行动起来,走出办公室,走出家门,宣传创建意义,投身创建工作;
道德讲堂走进我市各个机关、社区,文明礼仪教育走进全市各中小学课堂……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做文明人、做文明事”已成为信阳人的共识,全民参与创建的热情与日俱增:
从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少年儿童,到自发组织成立小区宣传队的耄耋老人;
从烈日下忠于职守的交警,到寒风中坚守岗位的志愿者;
从披星戴月的环卫工人,到早出晚归劝说占道摊主文明经营的城管队员;
从以社区为家的居委会主任,到自觉清理楼道垃圾的小区居民……
大家都在为创建工作流一份汗、尽一份力,昼夜付出、众志成城,只为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让“豫南明珠更璀璨,让信阳的名片更响亮”!
真抓实干 创建让信阳更宜居
创建不是简单地争几块牌子,更重要的是提升品质,促进工作,推动发展,引领信阳走向未来,拥抱文明。
创建也不是简单地搞搞卫生,整整环境,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面共建。
挑起重担,关键在干部,靠的是作风。近年来,我市围绕“为民创建”这一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市政设施修缮、市民素质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环境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市场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整治行动,各部门各司其职,全市上下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对路灯、公共座椅、绿化带、果皮箱、窨井盖、盲道和无障碍设施等破损陈旧设施进行修理、更换;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及“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等活动,对城中村、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公厕、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和“六小行业”脏乱差现象进行大力整治;对人车争道、乱穿马路、挤乘争座、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开展交通秩序整治行动……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和活力的。在创建工作中,我市大打“文化牌”,以文化铸灵魂,以文化促文明,以文化扬正气,广泛开展“道德讲堂”进社区、信阳好人评选、文明细胞创建、全民阅读等活动,并依托户外媒介、新闻媒体广泛刊发公益广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市民共同的价值基础。
同时,针对中心城区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我市创新融资模式,多方筹措资金,科学谋划项目,精心组织实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浉河北路、四一路等一大批城市干道、背街小巷得到维修改造,中心城区生态水系建设得到强力推进,开展城区内河集中整治,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推进公共绿地绿化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活饮用水项目工程,大量购置环卫清扫、清运、洒水、降尘车辆等环卫机械设备,中心城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市容市貌有了显著变化。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全市上下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信阳正朝着文明、卫生、有序、畅通的目标迈进:
市容环境变美了,交通秩序变顺了,老旧小区变靓了,窗口服务变“暖”了,市民素质变好了,城市也变得更加宜居了。
克难攻坚 创建让信阳更和谐
“让百姓在创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创建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这是我市开展创建工作始终如一的宗旨,是全市干群投身创建工作不竭的动力,更是人民群众对优美宜居、干净整洁环境的满心期待。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群众的期待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多年来,浉河区小南门夜市排档一直是我市城市环境治理的顽疾,这里夜夜烟熏火燎,日日垃圾遍地,年年治而不绝,周围群众叫苦不迭。创建过程中,市、区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借鉴外地经验,以“阳光走廊”模式,先后对沿街127家门店进行升级改造。如今,小南门夜市排档的油烟没有了,垃圾不见了,经营规范了,生意红火了,食客盈门,成为信阳夜市的一道风景。
四一路“小商品房”位于我市商业贸易中心区域,是2003年市政府为整治四一路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安置外溢商户、引导流动摊贩规范经营的惠民工程。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四一路人流量、车流量不断增多,加之“小商品房”出店经营、乱摆乱放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该路段行人通行困难和道路拥堵,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广大市民意见很大。本着“为群众谋福利、让群众得实惠”的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宗旨,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对四一路“小商品房”进行拆除。拆除“小商品房”后的四一路焕然一新,过往市民无不称赞。
浉河区小南门夜市排档和四一路区域环境的“蝶变”,只是我市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我市强化对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公共场所等区域的治理,重点清理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有效整治占道经营、流动摊点、露天烧烤、油烟扰民、街头“牛皮癣”、乱停乱放、乱扔垃圾等顽疾,市容市貌变美了,交通秩序变好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家住浉河区虎头山路某小区的谭大爷最近心情格外舒畅,可几个月前,他见人就会抱怨他所在小区的周边环境太差。虎头山路地处偏僻,又紧临家禽批发市场,成天臭气熏天不说,还到处坑坑洼洼,一到下雨,污水横流,小摊小贩都在马路上经营,每天上下班时间拥堵不堪。“那时外面乱糟糟的,我们年纪大的出行也不方便,只好每天都在家里。”从7月份开始,五里墩街道对该条道路进行治理,投入150余万元,关闭了居民意见很大的家禽市场,取缔了马路市场,拆除了违章棚屋,硬化了辖区道路,维修了路灯,补栽修剪了绿化带,使该辖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出来溜达,老百姓可满意了!”谭大爷乐滋滋地对记者说。
与谭大爷有着同样感受的市民可以说不计其数。“环境更好了,出行更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更有滋味了。”感受着创建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大家都由衷地发出赞叹。
近年来,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创建工作已渗入城市骨髓,根植于每个市民的心中。
走在信阳的街头,你会发现公共场所文明交谈的多了,高声喧哗的少了;遵守交通法规的多了,随意乱停乱放的少了;主动让位的多了,挤乘抢座的少了;捡拾垃圾的多了,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帮助别人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通过评选信阳好人、寻找信阳新乡贤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的评比,一个个道德模范和信阳好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如今的信阳,展现在人们眼中的,不仅是一幅有山有水的绿色生态画卷,还有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更有一道道熠熠生辉的文明风景线:一条条整洁的城市街道,一处处环境优雅的绿地公园,一湾湾清澈的河流溪水,一座座和谐的居民小区,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行走在信阳的大街小巷,所见所闻,无不让人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强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