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雨
组建爱心送考车队、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河南省公民遗体捐献志愿者……1964年出生的陈其发已有10余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计其数,在信阳的哥圈,大家都非常喜欢他、尊敬他。
1996年,陈其发开始跑出租车,多年对参加高考的学生坐车不便的问题有着切身感受。直到2007年,他萌发了一个念头,那就是爱心送考。“每逢高考,学生打车很难,我就想可不可以帮他们做点什么。在我和同事们商量后,大家一致决定成立爱心送考车队,让孩子们安心考试。”陈其发介绍,就这样,爱心送考车队走到了今天,从最开始的十几个的哥到现在的百余人加入,他觉得很骄傲。
陈其发不仅是爱心送考车队的发起人,他每年义务献血两次,2009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随后又加入了河南省公民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我只需要捐赠200毫升的骨髓,就有可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没有想太多就加入了。”
在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后,陈其发还想加入河南省公民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但是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从结婚到现在,他为了这个家辛苦操劳,到时候他走了,我怎么忍心看他的遗体被运走,所以那时候我是真的无法接受这件事。”陈其发的妻子李顺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红了眼眶。
陈其发最终用5年时间说服了家人。“家里人都很反对我做这件事,我就告诉他们,到时候,我已经去世了,与其被火化,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器官可以救那些等着活下去的人,可以让他们重燃生的希望。”陈其发说,为了更有说服力,他到处找寻新闻,让家人了解捐赠遗体对医学和那些需要帮助的生命有多重要。在陈其发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家人被打动,他安心地签订了捐献书。
有人曾问陈其发:“你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谁还能记得你吗?”陈其发笑而不答。熟悉陈其发的人都知道,善良的他热心了一辈子,只要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不会在意那么多。“只要想到我去世后我的眼角膜可以帮助另一个人看见这个世界,我就很开心!这何尝不代表着我的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在延续?我不需要他们记住我,只要他们好好活着就好。”陈其发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