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邹乐
“疏影梧桐碧未收,黄花烂漫自香悠。彩蝶犹自娉婷舞,满院和风满院秋。”九月的信阳如诗,很美。阳光透过稠密的枝头,洒了一地的斑斓。
停下脚步,你看,山水如画的美景入眼;你听,婉转清脆的鸟鸣入耳;你闻,沁人心肺的花香入鼻;你尝,颊齿留香的毛尖入口。“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正是800万信阳人民的精心呵护,信阳生态建设的成效才给了人们最直观的感受。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以规划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辖区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持续强化,绿色发展新动能成效明显,先后斩获诸多殊荣——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连续八届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六届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多彩信阳,不仅是信阳人民最引以为傲的优势,更是信阳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为此,在市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乔新江发出号召:要建设“生态信阳”。动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决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打造充满活力的生态经济先行区。
绿色屏障
永续生态发展之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突出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翻开信阳地图,地势南高北低,中部是丘陵岗地,河渠纵横、水田如网,似江南风光;北部是平原和洼地,生机勃勃的绿色原野覆盖大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1℃、降雨量1100多毫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90%以上。可以说,信阳既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一条千姿百态的绿带,也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上的一个“天然氧吧”。
为了保护好山水,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要青山绿水,更要金山银山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严禁开发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严禁破坏山体、植被和水系;在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绿地和水面,把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五年来,我市仅在中心城区就规划建设了贤山、龟山、震雷山、金牛山、龙飞山、羊山等6个公园,总占地达1657公顷,进一步促进了“山、水、林、园、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倾力打造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是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一山一水一区”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大别山生态区建设、沿淮生态走廊建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和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淮河水源涵养林、淮河生态防护林和干流防护林带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潢河全流域治理,全面提升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9月3日,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王兵和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良厚共同实地测定,我市黄柏山和鸡公山固定时段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均高居全国前列,其中万丈崖景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间最大值创全国新高,让专家惊叹不可思议。
截至今年8月29日,我市累计优良天数为178天,同比增加7天;PM10平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4%;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5%。3项指标稳居全省第一。9月2日,从省环保厅传来喜讯:河南生态补偿8月份“清单”出炉,信阳得补金额共217.5万元,奖励总额名列全省首位。自今年5月份以来,信阳市连续4个月获得省生态补偿,金额共计2486.5万元,“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产业融合
生态经济提档增速
落子生态环保,下出循环大棋。如今的信阳,环境治理带动产业转型,让这一方碧水蓝天迸发出强大的发展后劲,绿色发展进入了提挡增速阶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经济先行区,必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并进。为此,信阳上下始终坚持“生态优势是信阳发展的最大优势”不动摇,创新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生态经济优势。
信阳作为农业大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责无旁贷。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信阳茶”“黄国粉”“羚锐贴”“华英鸭”“南湾鱼”“山茶油”等信阳知名地域农产品品牌已叫响全国;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位居全省前列;新县产业集聚区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全国经皮给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经皮给药知名品牌,实现了我市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零的突破。这些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信阳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在保护好水、林业等资源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积极支持和引导信息产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肥沃土壤,推动创新发展,培育增长新动力,走创新、绿色发展之路。”市长尚朝阳如是说。
信阳的生态工业是从电子信息产业着手的,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由小及大”。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信阳高新区电子产业园为主体,罗山电子产业园、南湾榕基软件产业园和北斗产业园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还有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家居、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都在信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依托生态优势,信阳在中心城市外围规划实施鸡公山旅游度假区、灵山旅游度假区、天目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环南湾湖茶休闲走廊、出山湖旅游度假区,打造“三山两湖”环城市生态旅游休憩圈;在东南部,围绕新县、商城县布局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带;在东北部,依托光山县、潢川县、息县布局淮河沿岸乡村旅游带,推动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传统村落融合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信阳旅游已从单纯的景点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全域旅游过渡。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11个村落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落进入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1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个村落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截至2016年年底,信阳市规模以上的旅游村(点)125个,农家乐片区10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150个,农家乐2500多家,约有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的经营活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
完善体制
筑牢“生态防护墙”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本、民心所向;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信阳未来。生态就是我们的底线,也是不可触碰的红线。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学习“塞罕坝精神”,对于信阳来说,就要进一步巩固“生态立市”的战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信阳的生态。
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保障体系,坚持硬起手腕“治”,狠抓源头“防”,着眼长远“建”,完善机制“管”,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让信阳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岸更美。
2009年,为保护南湾湖水源地,我市提议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了《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这是河南省第一次以立法形式保护地方饮用水源的一部地方法规;2016年,我市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
深化大气治理“三治本、三治标”工作,持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集中供热供暖及清洁取暖,将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一期)作为2017年度全市中心城区30个重点项目之一,定期召开例会加快推进。加快平桥区产业集聚区集中热源改造,目前一期总投资1500万元共3公里的热力管道已铺设完毕,二期正在紧张建设。现已完成燃煤双替代57127户,达省定任务数的95.21%。
积极推进散煤治理。制定了加快推进燃煤散烧治理实施方案,对排查出的527个燃煤散烧设施进行登记造册,目前已全部取缔。积极推进洁净型煤生产仓储建设,已建成3家洁净型煤生产仓储供应中心。严格扬尘管控,加大执法监管力度。155个需安装扬尘监控监测设备的工地已全部安装到位并实现了联网监控。全市252辆渣土运输车统一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并固定了运输时间、运输路线。配备机械化洒水清扫设备112台,全市136条城市道路全部实现机械化清扫、洒水。
1-7月份,全市11个河流水质断面整体达标率为90.9%,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总投资达11亿元的20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全部开工。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主要农业区土地总体环境质量良好。
秋意尽染山川秀,生态信阳惹人羡。大别山钟灵毓秀,淮河水清澈宜人,孕育了信阳山水相宜、物华天宝。无论是信阳人,还是外地人,无不为山水信阳身未动而情亦浓,足犹驻而神采飞。期待我们能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更多有益探索,让信阳更美,把碧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