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唯

近期,先后有两段视频经媒体大量转发后大火:一段是8月上旬,福建莆田司机蔡先生看见一位拄杖老人正过斑马线,就远远地停车让行,没想到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向他脱帽鞠躬,致敬感谢;另一段是大连王姓交通辅警在执勤时,面对人行道上违停车主并没上前拍照开单,而是长时间立正敬礼,并最终“劝离”了违章车辆。

这两段视频,形式上都是关于“敬礼”的,而内容其实都是有关交通文明、城市文明,但因为 “致敬”对象的不同,其性质也有根本的区别。被“致敬”对象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真正被致谢、致敬者,而后者则是被“执法”和“处理”的对象;事情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是,一个为普通市民间的文明互动,令人感动并由衷地为双方点赞,而另一个则交通辅警在执勤期间与违章者的“冲突”,而“冲突”被该辅警“柔性执法”“文明执法”化解了,这一事件虽有一定的争议,但网友还是纷纷为这位辅警点赞。从两段视频被大量转发和网友巨量的跟贴评论来看,两个事件引起的反响十分热烈,在广大网民、观众中引起巨大共鸣,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文明,实为人心所向。

有意思的是,这两段视频发生的城市,地分南北,一大一小,这就有了一定的代表性:每一天,类似这样的文明与不文明、守法与违法的冲突,都会在大大小小的各地城市上演,都会呈现在我们身处的城市,而你我,可能就是当事人。文明、守法本是应有之义,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修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选择和坚持的是哪一面被“致敬”的对象,正是对自身文明素养的考量。

毫无疑问,接受莆田老人致敬的蔡先生,是令人称道的;被大连辅警“敬礼”的那几位司机,就无法赢得大家的认同。今天,我们信阳正在深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而你,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