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应(左)和弟弟一块放牛 本报记者 周 涛 摄 |
本报记者 周涛
早就听说平桥区平昌关镇的乡村美丽恬静,走进灌塘村,眼前的景象着实让我陶醉。细雨中眺望,植被苍翠欲滴,一排排新盖的楼房掩映其间,煞是夺目。
我今天要访的主人公叫李守应。在他简易的养殖场里,八头肥壮的牛正在悠闲地吃草。见有陌生人来,牛儿发出“哞哞”的叫声,仿佛在用它们独特的语言诉说着甘甜的生活。
李守应今年45岁,他的母亲、弟弟、妻子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家里还有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多年来,全家只能靠他一个人在工地上做泥瓦匠挣钱生活。三年前,李守应的身体也因常年劳作支撑不下去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2015年9月,刚到灌塘村任职第一书记的李明得知了李守应家的情况,连续几天找到李守应谈心。“他当时建议我养几头牛,一开始我心里发怵,想着人都快养不活了,哪有心思养牛,现在想想当时真是目光短浅。”李守应笑着说,在李明的帮助下,他当时购买了两头母牛。
打铁还需本身硬,养牛技术是关键。李守应说,“跨行转业”总是有难度的,他除了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取经,自己也看一些简单的书籍,利用当地种植农作物的优势,收了一些玉米秸秆、稻草,粉碎后配制成干料,配合青草分餐喂牛。
不到两年时间,两头发展到了八头,李守应已经挣了10多万元。如今,在灌塘村,谁也不会再说李守应是贫困户了,难怪有村民向我感慨:家有几头牛,啥都不用愁。
临走时,我问李守应对未来的规划,他难掩喜悦:“养牛好,政府还扶持我,村里建议我扩大规模,帮我贷款,这不,眼下还打算帮我建牛圈,今后,我想把养牛这件事做好做大,发展周边的乡亲,跟我一起养牛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