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戏剧演唱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或影子戏,是用牛皮制作的戏曲人物,在灯光或日光照射下,显现在一块长7.5尺、宽3.2尺的布幕上,以此来表现剧情中情节及每一角色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

平桥区内的皮影属豫南“西调皮影”的范畴。由于影人制作大小、唱腔音乐的不同,既区别于“东调皮影”,又和“西调皮影”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平桥皮影戏以其形式方便灵活、语言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动听、地方色彩浓厚的特点而自成一派,因而很大地影响着正阳、汝南、确山、桐柏及罗山以及湖北省应山、大悟、随州等地的影戏。早在明清时期,平桥境内皮影戏就十分兴盛,不论是演唱水平,还是戏班的数量都是空前的。出现了不少皮影世家、皮影绘画、雕刻及皮影演唱艺人。相传平桥皮影老艺人赵氏在1750 年前就创建了影班,赵氏世代招徒传艺数十人,他们相继在平昌关、长台关、明港、肖店等地建立皮影戏班。明港三里井的倪乐顺、杨保堂,平昌关的胡玉荣,彭湾的温幺等组建皮影戏班。同时,出现了皮影绘画、制作等,建国初期境内有皮影戏 120 多班,能演唱80 多部戏,大部书有《三国结义》《隋唐演义》《封书》《七国斗智》等20多部,单本戏有《薛家将》《杨家将》《岳飞传》《孟子洪游阴》《罗成抢四川》《五虎平南》 等30多部, 杂书有《豫南花鼓灯》《打长工》《送香茶》《卖货》等30多本。

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与当地的方言、小调、灯歌有密切的联系,受田歌、山歌的影响较大,唱腔高亢、宏亮,一唱众和,唱、帮、打、吹奏融为一体,节奏鲜明,旋律性强,娓婉动听,整个音乐由唱腔、帮腔、打击乐、管弦乐四部分组成。皮影唱腔以板腔为主,曲牌体为辅综合唱腔,多为一板一眼,2/4 节奏,速度有快、中、慢之分。板式分为两类:一为有板有眼类, 由“慢二流扣”“快二流扣”“一字板”“塞调”组成;二为无板无眼类,由“寻板”“打匍”“悲捻子”“过台”等组成。曲牌有“走马换扇”和“花鼓格调”。(据信阳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