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中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可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唇干舌燥等。对于秋燥,中医养生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1.皮肤干燥要保湿:秋天气候干燥,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的事情就是补水,每天多喝水,也可以多喝一一些缓解秋燥的汤水;然后手提包里带上一瓶保湿的喷雾,时常喷一喷皮肤,保持湿润。沐浴后,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减少皮肤的水分丢失。

2.滋阴润肺调饮食:秋天气候干燥,除了可导致外部的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口干舌燥,还容易发生燥咳。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还可出现大便燥结。为防止秋燥,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百合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像鸭肉、海参等食品为此时润燥佳品,鸡肉、猪肉、牛肉、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但对于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除非阳虚体质者,应尽量少吃。

3.劳逸适度解秋乏: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民间还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尤其明显。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影响当时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其次,尽可能保持夜间充足的睡眠,并且要坚持午睡。做到劳逸结合,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秋乏。 (人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