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文/图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通过自主拍摄来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文化形象的文化体验活动。2017年,是自2011年该项目开展以来的第七届,今年的主题是“工匠·传承·创新”。中国茶文化便很能体现出这种工匠精神,而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自然能出色地表达出这种精神。
7月4日至7月20日,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韩国中央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的11名青年学生,分成11个拍摄组,在郑州、开封、安阳、新乡、信阳5个地市进行拍摄,完成11部纪录片,在国内外展映、传播。7月6日至12日,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青年Dmitry Konoplov(迪米特里·科诺伯洛夫)慕名来到信阳,开始了他的探寻茶文化之旅。
为期6天的拍摄中,迪米特里每天三顿饭都要在某个片断拍摄完成后才吃。在浉河港白龙潭问茶期间,他天不亮便起床上茶山选择地点;拍金牛文化公园画师周红强画清明茶园图时,他对周边拍摄环境极为苛刻,连附近一个无用的小盒子也要拿到拍摄范围外;拍摄陶艺师张卫国制作茶具时,他不放过张卫国洗手的细枝末节……至7月21日在北京展映,历时三个月,然而纪录片其实只有10分钟。完成拍摄后,最难的还是制作,要想出精品,除了要细心拍摄每个细节外,还要一点点地剪辑制作。例如,在2016年度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金目奖”中,他精心剪辑制作的《牧马之原》被评审为一等奖。迪米特里说,其实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
“信阳毛尖是我喝过的最好的茶,我太喜欢这座茶都了。”迪米特里用几句简单而又发自肺腑的语言评价信阳,“我们国家大部分都是沙漠,来到信阳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感觉非常神奇,而且你们还在尝试着保护环境,这很难得。很感谢信阳对我拍摄纪录片给予的帮助,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信阳!”